为逃秦世乱,卜筑向江村。
水曲绿环宅,山虚青到门。
閒情消永昼,懒意话归云。
时与携锄叟,寻幽夜色昏。
为逃秦世乱,卜筑向江村。
水曲绿环宅,山虚青到门。
閒情消永昼,懒意话归云。
时与携锄叟,寻幽夜色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逃离秦世之乱,选择在江边村落定居的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首句“为逃秦世乱,卜筑向江村”,开篇即点明了诗人逃离战乱,寻找一方宁静之地的决心。他选择了靠近江边的村落作为栖身之所,暗示了这里远离尘嚣,环境清幽的特点。
接着,“水曲绿环宅,山虚青到门”两句,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村落周围的自然风光。水道弯曲,绿树环绕着住宅,山峦空旷,青翠的颜色直达门户。这样的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映射出诗人对和谐自然环境的追求和喜爱。
“閒情消永昼,懒意话归云”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在漫长的白天里,他以悠闲的心情享受着生活的每一刻,与归隐的云朵对话,似乎在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这种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最后,“时与携锄叟,寻幽夜色昏”一句,描绘了诗人与村中老农一同在夜晚探索幽静之地的情景。这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融入和对自然之美的持续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逃离战乱后,在江边村落中寻找宁静与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景,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切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向卖花担上,落絮桥边,春思难禁。
正暖日温风里,斗采遍香心。
夜夜稳栖芳草,还处处、先亸春禽。满园林。
梦觉南华,直到如今。情深。
记那人小扇、扑得归来,绣在罗襟。
芳意赠谁,应费万线千针。
谩道滕王画得,枉谢客、多少清吟。影沈沈。
舞入梨花,何处相寻。
九州四海文公书,千秋万古文公祠。
文公之祠何所始,考亭云谷与武夷。
建安城中一亩地,桓桓寝广世守之。
时人拟作曲阜宅,表章何代坏者谁。
鲁馀宫室已壮丽,广地何必取此为。
鲋池藏书抱祭器,间关之际亦可悲。
斯人今代不复见,为公故宅三歔欷。
玄孙适此相邂逅,剧谈往事无休期。
别来已是二十载,城府之事了不知。
但闻祠堂旧基址,势家亭馆今巍巍。
东边自是子住处,一枝不许鸟鹊栖。
成都閟宫思丞相,通泉书室记□□。
斯文所系岂止此,经从此地空涟洏。
百年公论会有定,文公之后人见知。
子行定有我同志,为我问讯出此诗。
梅子黄时雨。对幽窗、依依抱独,几多愁绪。
润逼琴丝无雅韵,难续文园旧诣。
头白尽、相如谁顾。
燕子楼空尘又锁,望天涯、不寄红丝缕。
嗟往事,且休语。伤情当日斑衣舞。
更宫衣、香罗乍带,九天繁露。
一寸草心迎永日,更把葵心自许。
怎料有、风推雨如。
惹起灵均千古恨,转凄凉、更不成端午。
拼小醉,读骚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