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已深藏畏俗知,客来邻曲善为辞。
偶弹冠起成何事,径拂衣归自一奇。
村饮妇常留烛待,山行童亦挟书随。
明时性学尤通显,却悔从初业小诗。
身已深藏畏俗知,客来邻曲善为辞。
偶弹冠起成何事,径拂衣归自一奇。
村饮妇常留烛待,山行童亦挟书随。
明时性学尤通显,却悔从初业小诗。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偶赋》。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诗人隐居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诗句。
"身已深藏畏俗知,客来邻曲善为辞。"
此两句透露出诗人的隐居心态,他已经将自己深深地隐藏起来,对于世俗的认识感到害怕。同时,当有客人到来时,诗人总是能巧妙地以礼貌的言辞拒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疏离和逃避。
"偶弹冠起成何事,径拂衣归自一奇。"
这里描绘的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他偶尔地弹去头上的尘土,突然间就决定归隐,这种行为看似无端,却又充满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
"村饮妇常留烛待,山行童亦挟书随。"
这两句则是对诗人生活环境的一个描写。在村落里的酒宴中,有妇女总是在等待着晚上的聚会,而在山间行走的小童,则手持书本。这不仅展示了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还透露出了他对于知识和阅读的重视。
"明时性学尤通显,却悔从初业小诗。"
最后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对自己早年文学创作的一种反思。在白天光明的时候,他的性情学问研究得尤为透彻和明了,但他又后悔当初投身于小诗的创作中。这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应该用于更深远的学术探究。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个淡泊明志、追求精神寄托的宋代士人的形象。
风力驱寒,云容呈瑞,晓来到处花飞。
遍装琼树,春意到南枝。
便是渔蓑旧画,纶竿重、横玉低垂。
今宵里,香闺邃馆,幽赏事偏宜。
风流,金马客,歌鬟醉拥,乌帽斜敧。
问人间何处,鹏运天池。
且共周郎按曲,音微误、首已先回。
同心事,丹山路稳,长伴彩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