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公山,后文山,一气蜿蜒,知天地精华所萃;
始小学,终大学,真源脉络,统圣贤体用之全。
前公山,后文山,一气蜿蜒,知天地精华所萃;
始小学,终大学,真源脉络,统圣贤体用之全。
此联以对仗工整、寓意深远著称,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教育理念融为一体,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知识追求与道德修养并重的哲学观。
“前公山,后文山”开篇即以山为喻,公山与文山分别代表了公正与学问,暗示着教育与道德的重要性。山的蜿蜒起伏象征着知识的广博与深邃,以及其与天地间万物的和谐共生,强调了天地间蕴含的智慧与真理。
“一气蜿蜒,知天地精华所萃”进一步阐述了自然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认为天地间的一切精华都凝聚在知识之中,通过学习与探索,人可以领悟到自然界的奥秘和宇宙的真理。
“始小学,终大学”则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从小学到大学,描绘了一个人从基础学习到深入研究的过程,体现了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这里的小学与大学并非指具体的学校名称,而是泛指从浅入深、由简至繁的学习阶段。
“真源脉络,统圣贤体用之全”总结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寻觅真理的源头,掌握知识的脉络,最终达到圣贤境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这里的“体用之全”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不仅要理解知识的内涵(体),还要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用),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副对联不仅赞美了朱熹祠的地理位置与环境,更深刻地表达了对教育与知识追求的重视,以及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期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西江江路长,流水从天泻。
触石成滩泷,怒涛终日骂。
贾客从西还,十船九不下。
幸越鬼门关,免作瓮中鲊。
关津凡几处,虎吏沿江把。
国课敢不输,税尝倍其价。
一语不肯酬,动即遭絷打。
临流坐长叹,血泪随风洒。
旁人向客笑,客恨何为者。
不闻孟氏言,今之为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