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寡营系,中情无所取。
出门见落花,方知夜来雨。
杖藜行采芝,偶过清溪渚。
绿野俏无人,秋风动禾黍。
幽居寡营系,中情无所取。
出门见落花,方知夜来雨。
杖藜行采芝,偶过清溪渚。
绿野俏无人,秋风动禾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居幽静之地,心境淡泊,不为外物所累的状态。诗中的“幽居”二字,便已勾勒出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生活情境。接着,“寡营系”三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生活的简朴与内心的清净。
“中情无所取”,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满足与平和,不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寻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出门见落花,方知夜来雨。”这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将时间与情感联系起来。落花不仅象征着季节的更替,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观察落花,意识到夜晚曾有一场雨,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感知。
“杖藜行采芝,偶过清溪渚。”诗人手持藜杖,漫步于山间,偶然经过一处清溪旁的小洲。这一场景充满了诗意,仿佛是隐士生活的一个缩影,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采芝,既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也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绿野俏无人,秋风动禾黍。”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萧瑟的秋日景象。绿野之上,无人迹可寻,只有秋风吹拂着成熟的禾黍,发出沙沙的声音。这一景象既表现了秋天的寂寥,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与自我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渭北离乡客,江南守土臣。
涉途初改月,入境已经旬。
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
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
自顾才能少,何堪宠命频。
冒荣惭印绶,虚奖负丝纶。
候病须通脉,防流要塞津。
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削使科条简,摊令赋役均。
以兹为报效,安敢不躬亲。
襦裤提于手,韦弦佩在绅。
敢辞称俗吏,且愿活疲民。
常未徵黄霸,湖犹借寇恂。
愧无铛脚政,徒忝犬牙邻。
制诰誇黄绢,诗篇占白蘋。
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
警寐钟传夜,催衙鼓报晨。
唯知对胥吏,未暇接亲宾。
色变云迎夏,声残鸟过春。
麦风非逐扇,梅雨异随轮。
武寺山如故,王楼月自新。
池塘闲长草,丝竹废生尘。
暑遣烧神酎,晴教㬠舞茵。
待还公事了,亦拟乐吾身。
《自到郡斋仅经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兼寄常州贾舍人湖州崔郎中仍呈吴中诸客》【唐·白居易】渭北离乡客,江南守土臣。涉途初改月,入境已经旬。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自顾才能少,何堪宠命频。冒荣惭印绶,虚奖负丝纶。候病须通脉,防流要塞津。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削使科条简,摊令赋役均。以兹为报效,安敢不躬亲。襦裤提于手,韦弦佩在绅。敢辞称俗吏,且愿活疲民。常未徵黄霸,湖犹借寇恂。愧无铛脚政,徒忝犬牙邻。制诰誇黄绢,诗篇占白蘋。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警寐钟传夜,催衙鼓报晨。唯知对胥吏,未暇接亲宾。色变云迎夏,声残鸟过春。麦风非逐扇,梅雨异随轮。武寺山如故,王楼月自新。池塘闲长草,丝竹废生尘。暑遣烧神酎,晴教㬠舞茵。待还公事了,亦拟乐吾身。
https://shici.929r.com/shici/J7tE1RV2kA.html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