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观潮三首·其二》
《观潮三首·其二》全文
宋 / 苏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尝观七发论涛篇,比物侔形恨未妍。

声入闾阎家十万,势陵组练甲三千。

冯夷海若凭深险,种魄胥神竟后先。

纵使风波能鼓怒,终归漩澓作澄渊。

(0)
翻译
曾经阅读《七发》中的涛篇描述,比喻事物形态虽妙却未尽完美。
声音响彻十万户人家,气势压过三千武装士兵。
水神冯夷和海神海若凭借深海险境,众魂魄或快或慢竞相展现。
即使风浪再大也能激起狂怒,最终还是回归平静,成为深渊。
注释
七发:古代赋体散文,这里指涛篇的内容。
比物侔形:比拟事物,力求形象生动。
闾阎:指城乡民居,这里代指民间。
组练甲:军队的装备,代指士兵。
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海若:海神。
漩澓:漩涡,水流急转的地方。
澄渊:清澈的深渊,象征平静。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颂的《观潮三首(其二)》,通过对潮水的描绘,展现了其壮观的气势和动态变化。首句“尝观七发论涛篇”表明诗人曾经阅读过描述潮水的文学作品,对潮水有所了解。接着,“比物侔形恨未妍”表达了诗人认为前人对潮水的描绘或许未能完全捕捉其美态。

“声入闾阎家十万,势陵组练甲三千”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形容潮水声音巨大,如同十万户人家同时喧哗,其威势甚至超过三千士兵穿戴的铠甲。诗人通过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潮水的力量。

“冯夷海若凭深险,种魄胥神竟后先”借用了神话中的水神冯夷和海若,以及海中怪物胥神的形象,暗示潮水如同这些神秘力量在深海中涌动,前后相继,富有神秘感。

最后两句“纵使风波能鼓怒,终归漩澓作澄渊”寓意即使潮水再汹涌澎湃,也无法持久,终究会回归平静,化为深邃的深渊。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和谐的崇尚。

作者介绍
苏颂

苏颂
朝代:宋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猜你喜欢

三十诗史·其四

九霄阊阖听天排,虎踞秦淮气象佳。

甥馆歌残银汉曲,帝州花谢女儿槐。

番楼突兀新妆阁,监石模糊古禦街。

何北何南梁上屋,不如东去筑漳台。

(0)

岁晚乞病解官书示子言

初魄无光觉夜寒,绕城冰雪路漫漫。

十年涕泪今何补,一病仓皇死未安。

扰扰世随人意改,冥冥天在雾中看。

支离与子寻诗梦,觉后园林已岁残。

(0)

望庐山

此日浔阳水,相传异禹年。

九流归一壑,极目见庐山。

阳鸟随春尽,彭蠡入夜寒。

荆扬归浩荡,楼橹几时安。

(0)

暮秋偕诸子登衡阳紫云峰

紫云最高处,飞锡共登临。

秋老山容瘦,天寒木叶深。

西风孤鸿唳,流水道人心。

坐久林塘晚,寥寥钟梵音。

(0)

虞美人

眉上雅黄钗上凤。压得春愁重。竹梢清露滴阑干。

中有湘娥、幽泪不曾弹。莺慵蝶倦都无赖。

薄恨屏风外。博山炉子篆香熏。

不信炉烟、散后作行云。

(0)

钱受之东山诗集末附甲申元日诗云“衰残敢负苍生望,自理东山旧管弦”戏题一绝

兴亡江左自伤情,远志终惭小草名。

谁为谢公转一语,东山妓即是苍生。

(0)
诗词分类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诗人
邾仲谊 庾吉甫 脱脱 李寿卿 汪元亨 高文秀 不忽木 睢景臣 陈敷 胡奎 卢龙云 曹家达 彭汝砺 释德洪 邵宝 释函是 吴与弼 陆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