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中隐君,才比万斛泉。
短小精悍姿,一剑当雄边。
去年郴州贼,俯视衡岳颠。
君从襄阳来,孤忠作戈鋋。
谭笑百雉安,净洗湖岭烟。
谓当酬王勋,金印如斗悬。
言归遽如许,此意谁为宣。
小隐即居山,大隐即居廛。
夫君处其中,政尔当留连。
早晚有诏书,唤君远朝天。
欲为中隐游,更著三十年。
吾家中隐君,才比万斛泉。
短小精悍姿,一剑当雄边。
去年郴州贼,俯视衡岳颠。
君从襄阳来,孤忠作戈鋋。
谭笑百雉安,净洗湖岭烟。
谓当酬王勋,金印如斗悬。
言归遽如许,此意谁为宣。
小隐即居山,大隐即居廛。
夫君处其中,政尔当留连。
早晚有诏书,唤君远朝天。
欲为中隐游,更著三十年。
这首诗《中隐》是宋代诗人张孝祥所作,通过对“中隐”这一概念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独特见解与向往。
诗中首先以“吾家中隐君,才比万斛泉”开篇,将“中隐”的人物设定为才华横溢、犹如万斛泉水般丰富的人,暗示了“中隐”者不仅拥有高超的才能,还具备深邃的智慧和高尚的品格。接着,“短小精悍姿,一剑当雄边”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中隐”者虽身材短小,但精神饱满,如同手持利剑的勇士,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独当一面。
“去年郴州贼,俯视衡岳颠。君从襄阳来,孤忠作戈鋋。”这几句描述了“中隐”者在面对外在挑战时的英勇表现。去年,郴州的贼寇肆虐,他从襄阳赶来,以孤忠之心,如同戈鋋一般,勇猛无畏地对抗敌人,保护了衡岳之巅的安全。
“谭笑百雉安,净洗湖岭烟。”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中隐”者在处理事务时的从容不迫与高效。他能够轻松地解决复杂问题,让百雉(古代城墙的一种单位)得以安定,使得湖岭间的烟雾得以清除,象征着社会秩序的恢复与清明。
“谓当酬王勋,金印如斗悬。”这里表达了“中隐”者对于功名的追求与理解。他认为应当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回报国家的恩泽,如同悬挂在斗(古代容量单位)中的金印,象征着荣誉与地位。
然而,“言归遽如许,此意谁为宣。”诗人在此转折,提出疑问:这样的理想与抱负,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并传达出去呢?这既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最后,“小隐即居山,大隐即居廛。夫君处其中,政尔当留连。”诗人指出,真正的隐士既可以生活在山林之中,享受自然的宁静,也可以融入世俗生活,保持内心的清静。而“中隐”者正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既能享受隐逸的乐趣,又不会完全脱离社会,体现了其独特的处世哲学。
“早晚有诏书,唤君远朝天。欲为中隐游,更著三十年。”诗人表达了对“中隐”者未来可能获得更高荣誉的期待,并希望他能继续在隐逸与入世之间游刃有余,享受长达三十年的这种独特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中隐”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诗人对其的赞美与向往。它不仅是一首对“中隐”者个人品质的颂歌,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与探索。
叹镜中白发,元不向、酒边栽。
奈诗习未除,客愁易感,剩要安排。
浮名任他有命,怕青山、颇怪不归来。
出屋长松招鹤,绕渠流水行杯。
浪驱羸马踏江淮。
幽梦苦相催。
甚狭路嵚崎,雄心突兀,谁忍徘徊。
此事正烦公等,笑曹刘、只合作舆台。
我自人间屈曲,青云有眼休回。
问功名何处,算只合、付悠悠。
怕僮仆揶揄,长年为客,楚尾吴头。
春来故园渐好,似不应、不醉把春休。
剩买蒌蒿荻笋,河豚已上渔舟。
人间太半足闲愁。
蓑笠梦汀洲。
向桃杏花边,招邀同社,秉烛来游。
连台听渠拗倒,更麹生、元不厌诛求。
世事翻云覆雨,满怀何止离忧。
政胡尘满野,问谁与、作坚城。
有老子行年,平头六十,无限声名。
向来试陈大略,便群儿、啁哳耳边鸣。
争识规模先定,破羌终属营平。
吾心惟有忠城。
羞媚妩,做逢迎。
谓干戈锋镝,动关民命,此不宜轻。
听渠自分勇怯,奈何他、天理若持衡。
只把从前不杀,也应换得长生。
亶文王前子,自不与、世人同。
况地望既华,天资更伟,云骥行空。
年少才名蜚动,泛星槎、曾到广寒宫。
桂子香浓秋月,桃花浪暖春风。
神仙之说朦胧。
铅与汞、亦何功。
政磐石规模,维城事业,倚重周宗。
休要碧油红旆,趁黑头、时节做三公。
堂上双亲未老,稳看金紫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