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伯川子归吴二首·其一》
《送伯川子归吴二首·其一》全文
明 / 边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东门嘶马去,幽志几人同。

问寝归吴苑,含香别汉宫。

关山双宝铗,江海一秋蓬。

欲觅南州信,时看西北风。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友人归乡的情景,充满了离愁别绪与对友情的深切怀念。首句“东门嘶马去”,以马嘶声起笔,生动地展现了送别场景的动态感,马儿在东门外嘶鸣,预示着友人的离去。接着,“幽志几人同”一句,表达了送别者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归乡后能否找到心灵共鸣的疑问,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问寝归吴苑,含香别汉宫”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友人的归乡之路比作从“汉宫”到“吴苑”的旅程,暗示了友人从繁华的京城返回故乡,同时也暗含了对友人身份或地位的尊重。这里的“问寝”可能指的是友人回到家乡后的生活状态,而“含香”则可能象征着友人离开京城时的荣耀与尊严。

“关山双宝铗,江海一秋蓬”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友人归途中的景象。宝剑与秋蓬分别代表了友人的坚韧与飘零,形象地展示了友人在归途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孤独。宝剑象征着友人的勇气与决心,而秋蓬则象征着旅途中的不确定性和漂泊无依。

最后,“欲觅南州信,时看西北风”两句,表达了送别者对友人的牵挂与思念。友人想要寻找南州的消息,而送别者则不时地关注着来自西北的风向,以此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两句不仅深化了离别的主题,也体现了深厚的人情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捕捉了送别时的情感波动,展现了友情的珍贵与离别的哀愁,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佳作。

作者介绍
边贡

边贡
朝代:明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市)   生辰:1476 ~1532

边贡(公元1476--1532年)字廷实,因家居华泉附近,道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
猜你喜欢

三台令·其二洞庭杂兴

策杖丹梯翠巘,肩舆绿意红情。

籍草争来献茗,提壶忽地听莺。

(0)

殉衣篇,为许尔绳妻洪氏作

妾为君家数月妇,君轻别妾出门走;

从军远涉大海东,向妾叮咛代将母。

妾事姑嫜如事君,操作承欢毫不苟。

惊闻海东水土恶,征人疾疫十而九;

犹望遥传事未真,岂意君讣播人口!

茫茫白浪拍天浮,谁为负骨归邱首?

君骨不归君衣存,揽衣招魂君知否?

妾惟一死堪报君,那能随姑长织罶。

死怨君骨不同埋,死愿君衣永相守;

骨可灰兮怨不灰,衣可朽兮愿不朽。

妾怨、妾愿只如此,节烈声名妾何有!

(0)

咏史·其一

智伯有三臣,茁国与庇耳;

豫让何为者,而遇以国士。

当伯贪愎日,缄默坐相视;

人已饮其头,乃始谋反尔。

所为者极难,独愧中行氏;

未闻主臣间,有论报施理。

纵以众人报,不死亦足矣;

反面事仇雠,安得与人齿。

区区报伯恩,此道亦近市;

劲悍虽足多,始终非全美。

置之刺客传,直哉龙门史。

(0)

山中遣闷·其二

不用书生策,孤军更受围;

有人谋弃甲,独我赋无衣。

去住多拘束,行藏有是非。

抚膺三叹息,万事与心违。

(0)

祭旗后一日,六保背约,纵匪反噬,燬陷义庄无数,独山顶一带尚守前盟;予一家四散,几遭阖门之祸,在重围中沥血成咏·其三

袒臂呼来近万人,谁知一败等灰尘。

争功不少熊罴将,悬赏偏求虮虱臣。

且喜妻贤能誓死,却缘母在未捐身。

潸然独步空山里,无食无眠已浃旬。

(0)

王副戎殉节诗

慷慨王将军,成仁独不群。

临危犹杀贼,到死不忘君;

血自披肝沥,声从断咽闻。

海滨谈大节,合让此人尊。

(0)
诗词分类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诗人
林则徐 韦应物 晏殊 唐寅 李煜 傅山 戴表元 张籍 刘子翚 许景衡 上官婉儿 刘辰翁 易顺鼎 曾几 张之洞 周权 李清照 郑思肖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