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圆成锦乡,四时枝叶不乾枯。
看取火中频取水,自然水里却安炉。
龙虎龟蛇认吸呼。百骸俱满立须臾。
一颗明珠三下有,三般恶物一齐无。
十二月圆成锦乡,四时枝叶不乾枯。
看取火中频取水,自然水里却安炉。
龙虎龟蛇认吸呼。百骸俱满立须臾。
一颗明珠三下有,三般恶物一齐无。
这首元代王哲的《得道阳》是一首寓言诗,以自然景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修炼得道的主题。首句“十二月圆成锦乡”,描绘了一幅圆满和谐的图景,暗示修行者的心境如冬去春来,圆满无缺。接下来的“四时枝叶不乾枯”象征修行者的内心常青,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看取火中频取水,自然水里却安炉”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教导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如同在火中取水,看似艰难,实则能借此磨砺心性,将内心的烦恼化为平静。龙虎龟蛇代表了修炼中的四象,它们在此处可能象征着修炼者对呼吸、生命力与自然法则的掌控。
“百骸俱满立须臾”描绘了修炼者身心合一的状态,即使短暂的静立也能充满力量。最后一句“一颗明珠三下有,三般恶物一齐无”,以明珠象征智慧或灵性,强调通过修炼,内心的光明可以驱散一切阴暗,达到纯净无暇的境地。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教于乐,富有哲理,体现了元代道教诗歌的特色,引导读者追求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望望吴楚隔,悠悠兄弟思。
经行偶来过,喜极为成诗。
二父已名世,诸郎皆好辞。
谁云前辈远,未觉此风衰。
宫梅粉淡,岸柳金匀,皇州乍庆春回。
凤阙端门,棚山彩建蓬莱。
沈沈洞天向晚,宝舆还、花满钧台。
轻烟里,算谁将金莲,陆地齐开。
触处声歌鼎沸,香鞯趁,雕轮隐隐轻雷。
万家帘幕,千步锦绣相挨。
银蟾皓月如昼,共乘欢、争忍归来。
疏钟断,听行歌、犹在禁街。
霁景映苍麓,岚光泛层峦。
清和惬幽步,窈缭穷遐观。
偶与文会俱,未觉心赏阑。
一窗奥明具,万象高下宽。
城郭隐沙际,庙宫见林端。
引涧日流厨,取泉时出山。
摩挲云杉去,惆怅烟竹寒。
嘤鸣感伐木,肥遁思考槃。
邹公有荒台,百世名不刊。
悠悠湘波去,使我空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