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
一片晴霞冻不飞,深沈尽讶蛟人立。
百朵排花蜀缬明,珊瑚枕滑葛衣轻。
闲窗独卧晓不起,冷浸羁魂锦江里。
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
一片晴霞冻不飞,深沈尽讶蛟人立。
百朵排花蜀缬明,珊瑚枕滑葛衣轻。
闲窗独卧晓不起,冷浸羁魂锦江里。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悲凉而又富有象征意味的景象。开篇“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龙鳞(可能指的是鱼鳞,也可以是龙的鳞片,象征着权力和尊贵)与波浪相联系,用以形容某种强势或权威已经衰败,伴随着血光点点,显得异常凄凉。这里的“湘娥泣”则增添了一丝神秘感,湘娥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美女,常用来比喻月亮,此处哭泣或许象征着自然界对这种衰败的哀叹。
接着,“一片晴霞冻不飞,深沈尽讶蛟人立”两句,以晴霞未能飞扬,反被冰冻,形容一种被压制的景象。深沈的天空中,蛟(传说中的水族怪兽)和人并立,或许在强调某种力量的对峙。
“百朵排花蜀缬明,珊瑚枕滑葛衣轻”则是对美好事物的描绘,但这种美好又带有一丝不真实或虚幻感。排花可能象征着丰盛和喜悦,而珊瑚枕、葛衣则给人以奢华而不踏实之感。
最后,“闲窗独卧晓不起,冷浸羁魂锦江里”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无奈与孤寂。闲窗下,诗人独自躺卧,到了早晨也没有起床的欲望,这种消极的情绪如同羁魂一般,在冷清的江水中飘荡。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某种衰败景象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但又不真实事物的无奈。
忽厌菱花太皎如,黳髯新白十茎馀。
主恩空在丹心感,动籍终无一字书。
出塞鼓旗犹转战,近胡桑柘颇稀疏。
何因别奋陈汤策,北逐天骄瀚海居。
濯锦江头路。望祥云、密拥旌幢,初开天府。
冰露壶中秋玉莹,不著人间烦暑。
现物表、神仙风度。
回首太清宫阙杳,是鸣珂簪笔遨游处。
舟万斛,却西诉。筹边堂上兵无数。
笑当年、蜀山谅将,夜分旗鼓。
听取今朝宣阃令,洗尽蛮烟塞雾。
便催唤、衮衣归去。
运应河清逢岳诞,办中兴事业须申甫。
看岁岁,寿觞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