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行巩洛间,马瘦天复阴。
寒烟淡不收,一拂横长林。
当时无画工,负此清赏心。
今朝石上迹,历历皆可寻。
轻素已纷泊,老干仍萧森。
坐令高兴还,野气生衣襟。
丹青不耐久,风日易消侵。
何如造化真,更彼岁月深。
昌言家素贫,购此糜百金。
请镌好事名,千古无消沈。
昔行巩洛间,马瘦天复阴。
寒烟淡不收,一拂横长林。
当时无画工,负此清赏心。
今朝石上迹,历历皆可寻。
轻素已纷泊,老干仍萧森。
坐令高兴还,野气生衣襟。
丹青不耐久,风日易消侵。
何如造化真,更彼岁月深。
昌言家素贫,购此糜百金。
请镌好事名,千古无消沈。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司马光的作品,名为《和梅圣俞咏昌言五物》。诗中描绘了自然山水之美,并表达了诗人对于画家的技艺与自然景致之间关系的思考。
诗开篇“昔行巩洛间,马瘦天复阴。”这里已经营造出一幅秋日游历的景象。巩洛本指古代的山名,这里用来泛指山区;“马瘦”则描绘了秋季气候干燥、草不再繁盛,连带着马儿也显得骨瘦如柴;“天复阴”则是说天气转凉,天空多云。
接着,“寒烟淡不收,一拂横长林。”这里的“寒烟”形容秋日微冷的晨雾,它轻盈而又不易被收聚。诗人以“一拂”来形容自己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行走,遇到“横长林”,即是树木成行如同屏障一般。
第三句“当时无画工,负此清赏心。”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捕捉这一刻美景的遗憾,因为缺少一位能够记录下这份美好的画家。同时,“负此清赏心”则是说诗人自己虽然没有办法将这种美好保留下来,但至少在内心深处,能感受到并珍惜这份宁静与纯粹。
接下来的“今朝石上迹,历历皆可寻。”则描绘了现在的场景,可能是诗人回到曾经游历过的地方,发现过去留下的足迹仍然清晰可辨。这也许是一种时间的印记,一种对往昔岁月的追寻。
“轻素已纷泊,老干仍萧森。”这里,“轻素”指的是自然界中细微而不易被察觉的事物。这些事物已经随着时光流转变得杂乱无章,但即使是年迈的树木,依然保持着它们的苍劲与生命力。
“坐令高兴还,野气生衣襟。”诗人在这种自然环境中感到心旷神怡,似乎呼吸到的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这种“野气”正是来自于这片森林,它给予了诗人精神上的滋润。
然而,“丹青不耐久,风日易消侵。”则表达了一种对艺术与自然界中美好事物容易随时间而逝去的无奈。即使是最精致的绘画(“丹青”)也无法长久保持其原有的面貌。
最后,“何如造化真, 更彼岁月深。”诗人似乎在问道,这种自然界中不断变化、又难以捕捉的美好,又如何能与不变的自然法则相比。同时,诗人也在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因为岁月愈发加深了这种无法挽留的遗憾。
“昌言家素贫,购此糜百金。”这里提到了一个叫做昌言的人,他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是为了购得这五种物品(可能是绘画或其他艺术品),他愿意花费一百金。这表明了昌言对于这些艺术品的重视和珍爱。
结尾,“请镌好事名,千古无消沈。”则是一种希望。诗人希望这份美好的名字能够被镌刻下来,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并且这种记忆能够永远流传,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更深入探讨了艺术与自然、时间与记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和反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中无法捕捉的美好所持有的复杂情感。
往作兰溪游,步屧出林麓。
溪头小雨竟,溪水澹文縠。
婵嫣几丛秀,临流自结束。
曲折访丛底,初不露芬馥。
归休行结佩,薄采未盈匊。
时遵微径间,幽然感清淑。
年来蚕自缚,投迹先拟足。
不意淟涊中,见此二孤竹。
威威耐寒苦,绎绎辈杞菊。
似是溪头裔,相逢慰烦促。
一日不见之,鄙吝生眉目。
故将应书手,抱瓮助长毓。
孤根著土深,稍稍树支族。
看渠吐胸中,一洗桃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