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此轩无愧,问君何以能。
所行皆是学,不负岂惟丞。
凫鹜文书静,槐松诗思凝。
博陵徒种绩,践履亦何曾。
坐此轩无愧,问君何以能。
所行皆是学,不负岂惟丞。
凫鹜文书静,槐松诗思凝。
博陵徒种绩,践履亦何曾。
这首诗通过洪丞在“不负轩”的生活与心境,展现了其对学问的追求与实践,以及对官职责任的深刻理解。首句“坐此轩无愧”直接点明了洪丞在“不负轩”中生活的坦荡与自信,他在这里没有丝毫的愧疚感,暗示着他的行为和选择都是基于内心的道德准则和对知识的渴望。
接着,“问君何以能”,诗人以疑问的方式引出下文,强调了洪丞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对洪丞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其背后精神世界的探索。后两句“所行皆是学,不负岂惟丞”,进一步揭示了洪丞行动背后的动力——学习与自我实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源于对学问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出于官职的责任,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令人敬佩。
接下来的“凫鹜文书静,槐松诗思凝”,描绘了洪丞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即使面对繁杂的文书工作,也能在槐树和松树的环绕下,让思绪凝结成诗。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洪丞在繁忙工作之余,仍能保持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更体现了他在忙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能力。
最后,“博陵徒种绩,践履亦何曾”,以博陵为典故,暗指洪丞虽身处官场,但其内心坚守的道德准则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如同博陵人种绩一般,不为外界所动摇。这句话强调了洪丞在实际行动中的坚持与诚实,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如一地践行自己的信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洪丞在“不负轩”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其在学问、官职与个人品德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在繁忙与宁静之间找到平衡的艺术追求。诗中充满了对洪丞高尚人格的赞美,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社会责任相融合的生活态度。
周公作《礼乐》,谓矫世弊害。
秦皇焚《诗》、《书》,乃使民聋瞆。
宋祖设书馆,以礼罗措大。
吁嗟制艺兴,今亦五百载。
世儒习固然,老死不知悔。
精力疲丹铅,虚荣逐冠盖。
劳劳数行中,鼎鼎百年内。
束发受书始,即已缚杻械。
英雄尽人彀,帝王心始快。
岂知流寇乱,翻出耰锄辈。
诵经贼不避,清谈兵既溃。
儒生用口击,国势几中殆。
从古祸患来,每在思虑外。
三代学校亡,空使人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