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作《礼乐》,谓矫世弊害。
秦皇焚《诗》、《书》,乃使民聋瞆。
宋祖设书馆,以礼罗措大。
吁嗟制艺兴,今亦五百载。
世儒习固然,老死不知悔。
精力疲丹铅,虚荣逐冠盖。
劳劳数行中,鼎鼎百年内。
束发受书始,即已缚杻械。
英雄尽人彀,帝王心始快。
岂知流寇乱,翻出耰锄辈。
诵经贼不避,清谈兵既溃。
儒生用口击,国势几中殆。
从古祸患来,每在思虑外。
三代学校亡,空使人材坏。
周公作《礼乐》,谓矫世弊害。
秦皇焚《诗》、《书》,乃使民聋瞆。
宋祖设书馆,以礼罗措大。
吁嗟制艺兴,今亦五百载。
世儒习固然,老死不知悔。
精力疲丹铅,虚荣逐冠盖。
劳劳数行中,鼎鼎百年内。
束发受书始,即已缚杻械。
英雄尽人彀,帝王心始快。
岂知流寇乱,翻出耰锄辈。
诵经贼不避,清谈兵既溃。
儒生用口击,国势几中殆。
从古祸患来,每在思虑外。
三代学校亡,空使人材坏。
此诗由黄遵宪创作,题为《杂感(其四)》,反映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黄遵宪,晚清时期著名诗人、外交家,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
诗中首先回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周公制定礼乐以矫正世风弊害,到秦始皇焚毁《诗》、《书》以愚民,再到宋太祖设立书馆以礼贤下士,最后指出自科举制度兴起至今已逾五百年,世间的读书人往往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无法自拔。他们耗费大量精力于科举考试的技巧上,追求功名利禄,而忽视了真正的学问与道德修养。
诗中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认为读书人过于拘泥于形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可能成为统治者操纵的工具。黄遵宪通过“诵经贼不避,清谈兵既溃”这一对比,揭示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危险,以及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无力感。
最后,诗人感慨于历史的循环与教训的缺失,指出三代时期的学校教育消失后,人才培养出现了问题,这反映出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反思与对未来教育改革的期待。
整首诗以历史为镜,审视现实,体现了黄遵宪作为时代见证者的深邃洞察力和对社会进步的热切期盼。
偏忆江南,有尘表丰神,世外标格。
低傍小桥,斜山疏篱,似向陇头曾识。
暗香孤韵冰雪里,初不怕、春寒要勒。
问桃杏贤瞒,怎生向前争得。
省共萧娘笑摘。
玉纤映琼枝,照人一色。
澹粉晕酥,多少工夫,到得寿阳宫额。
再三留待东君看,管都将、别花不惜。
但只恐、南楼又三弄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