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天真佛,号之为宝王。
珠光日夜照,玄妙卒难量。
盲人常兀兀,那肯怕灾殃。
唯贪淫泆业,此辈实堪伤。
各有天真佛,号之为宝王。
珠光日夜照,玄妙卒难量。
盲人常兀兀,那肯怕灾殃。
唯贪淫泆业,此辈实堪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拾得的作品,属于佛教题材。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法的崇敬以及对众生执迷不悟的慨然。
"各有天真佛,号之为宝王。"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理想中的佛陀形象,"天真" 指的是佛陀本来的清净心性,而"宝王"则是对佛陀的尊称,表明其珍贵与威严。
"珠光日夜照,玄妙卒难量。" 这两句用了比喻手法,将佛法比作明珠,其光芒不分昼夜,普照众生,而这种智慧又是深奥且难以衡量的。
"盲人常兀兀,那肯怕灾殃。" 这里的"盲人" 指的是那些没有见到真理的人,他们因为无知而行为愚昧,不知道灾难即将来临。
"唯贪淫泆业,此辈实堪伤。" 最后两句强调了贪欲和邪淫是导致痛苦的根本原因,这些不善之业确实值得警惕和忧虑。
整体来说,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世间众生因无知而陷入苦难的同情。
万顷平田指掌间,松梢直上与檐干。
云粘暮色月华湿,树颤秋声天籁寒。
窗外好山千翡翠,屋头修竹万琅玕。
楼中啸罢玉龙去,浩荡天风生羽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