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诗·其三十四》
《诗·其三十四》全文
唐 / 拾得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各有天真佛,号之为宝王。

珠光日夜照,玄妙卒难量。

盲人常兀兀,那肯怕灾殃。

唯贪淫泆业,此辈实堪伤。

(0)
注释
天真佛:指每个人内心本自具有的纯净佛性。
宝王:比喻佛性珍贵无比,如同至宝之王。
珠光:比喻佛性之光,如同明珠之光。
玄妙:深奥、神秘,难以言喻的道理或境界。
盲人:这里比喻心灵盲目,不明真理的人们。
兀兀:形容人昏昧无知、无所用心的样子。
淫泆:放纵、无节制,特指在情欲上的放纵。
堪伤:值得同情,让人感到悲伤。
翻译
每位生灵心中都有纯真佛性,称它为珍贵无比的宝王。
佛性的光芒昼夜不息地照耀,其深奥玄妙难以完全测度。
盲目的人们常常浑浑噩噩,怎会愿意去害怕遭遇的灾祸。
只沉溺于放纵淫逸的行为中,这些人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拾得的作品,属于佛教题材。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法的崇敬以及对众生执迷不悟的慨然。

"各有天真佛,号之为宝王。"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理想中的佛陀形象,"天真" 指的是佛陀本来的清净心性,而"宝王"则是对佛陀的尊称,表明其珍贵与威严。

"珠光日夜照,玄妙卒难量。" 这两句用了比喻手法,将佛法比作明珠,其光芒不分昼夜,普照众生,而这种智慧又是深奥且难以衡量的。

"盲人常兀兀,那肯怕灾殃。" 这里的"盲人" 指的是那些没有见到真理的人,他们因为无知而行为愚昧,不知道灾难即将来临。

"唯贪淫泆业,此辈实堪伤。" 最后两句强调了贪欲和邪淫是导致痛苦的根本原因,这些不善之业确实值得警惕和忧虑。

整体来说,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世间众生因无知而陷入苦难的同情。

作者介绍
拾得

拾得
朝代:唐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诗人张继据此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猜你喜欢

题笔架山积翠楼

万顷平田指掌间,松梢直上与檐干。

云粘暮色月华湿,树颤秋声天籁寒。

窗外好山千翡翠,屋头修竹万琅玕。

楼中啸罢玉龙去,浩荡天风生羽翰。

(0)

谢鹤林见访

我方一枕午风眠,君正然香未解船。

知问无为三不答,广咨王母几寥然。

分明翠竹黄花意,何必红铅黑汞篇。

寄语鹤林老居士,甚时叱鹤过西川。

(0)

春日道中

洞口鸟呼鸟,山头花戴花。

风篁苍韵玉,烟树晚笼纱。

怀白一樽酒,邀卢七碗茶。

春光索弹压,万象晓排衙。

(0)

秋日书怀·其三

秋风秋雨索人诗,云放千山翠色奇。

重九数来还渐近,木犀开了不曾知。

(0)

折梅·其二

一朵寒香已自奇,高丫两朵更清姿。

树前树后花都绝,折了南枝折北枝。

(0)

戏鹤林

柱下固能官老子,漆园亦可禄庄周。

鹤林不仕知何意,快取青毡趁黑头。

(0)
诗词分类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诗人
孔伋 曾子 颜回 北宋·张载 阮咸 王戎 山涛 章士钊 周笃文 张涤华 邓缵先 邵元冲 南怀瑾 李根源 张其锽 李四光 陈布雷 任援道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