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山人面,今见山人竹。
鹅溪半幅间,渭川千亩足。
细细穿石泉,猗猗动寒绿。
望之意已凉,况当亲㩜触。
贤哉怀隐居,畴能继高躅。
不识山人面,今见山人竹。
鹅溪半幅间,渭川千亩足。
细细穿石泉,猗猗动寒绿。
望之意已凉,况当亲㩜触。
贤哉怀隐居,畴能继高躅。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杨梅山人及其渭川图的深刻情感与赞美。诗中以“不识山人面,今见山人竹”开篇,巧妙地将读者的视线从抽象的人物转向具体的物象——竹子,暗示了山人的品格与竹子的坚韧相契合。接着,“鹅溪半幅间,渭川千亩足”运用对比手法,既描绘了画作的精妙,又暗喻了渭川竹林的广阔与丰饶,表达了对山人艺术造诣的高度赞赏。
“细细穿石泉,猗猗动寒绿”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生动与自然之美,泉水穿过石头,竹叶在寒风中轻轻摇曳,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也寓意着山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深邃。最后,“望之意已凉,况当亲㩜触”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山人艺术作品的亲近感和敬仰之情。
“贤哉怀隐居,畴能继高躅”则直接表达了对山人品格与艺术追求的高度评价,认为其如同古代贤士一般,追求隐逸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够继承并发扬高远的艺术精神。整首诗通过对山人及其作品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与艺术的美妙融合,更传达出对高尚人格与艺术境界的深深敬意。
层层作蕊。更绛趺一一,能结双子。
定是青陵,魂入寒香,催教朵朵连理。
雌雄不少相思树,又恁得同心如尔。
更爱他、飞雪丹成,灼灼杏葩难似。
堂上鸳鸯惯见,试将七十二,来与相比。
脸际凝脂,决胜明霞,几片天边初起。
枝枝正发台关驿,染遍了、白鹇头尾。
记昔年、弄玉同攀,笑向影边斜倚。
送君归,乱山归去,婚嫁参差都了。
向竟似、无情春杳。不使莺花缠绕。
玩弄清寒,沉酣玉醴,怕不成仙道。
日养寿、影减婵娟,却笑蔡家,犹爱纤纤姑爪。
颜未衰,心花意蕊,况有十分光姣。
镜里复红,分明大药,不在丹干好。
引啸时有风,飞身欲在烟杪。
恨此生、茅龙未遍,五岳犹牵怀抱。
莫学庐耽,片片毛羽,拂尽洲和岛。
恐去家未久,归来但见华表。
乳燕飞晴昼。凤城边、灵符刚换,女儿节后。
报道侯门方合卺,预酿菖蒲花酒。
待醉也、玉钗才溜。
更喜石榴开几簇,小阑前、要与猩裙斗。
一般样,胭脂透。檀奴才在温邢右。
羡催妆、昨宵烛下,填词立就。
耳畔依稀闻郎字,似说东篱比秀。
惹一笑、玉人回首。
且俟秋来黄菊院,捲帘人、同倚西风口。
问果是,谁清瘦。
城阴水际,閒寻往事,光景零乱难写。
画眉桥北沿墙去,曾有迷藏伴侣,簸钱亭榭。
生小谁忺铅共粉,说不尽。衣裳淡雅。
碧槛外、蛮柳丝丝,甸线恍如画。
今日延秋坊畔,令狐宅里,依旧好花开也。
杏梁燕子,玉龙鹦鹉,尚说十年前话。
水晶箱子在,遮莫还存圣檀帕。
东西起、樱桃细落,糁上当初,秋千红粉架。
别浦莲歌乍歇,又棹入、菱潭深窅。
西风乱水弥弥,斜日远帆了了。
小娃兰桨齐开,斗云英、一色裙波袅。
才低珠腕,又弱蔓柔茎将人绕。
何愁角刺藤兜,把千顷、水烟暗舀。
羡清芬、较菰米荷房,一般幽悄。
语折芰邻船,再来须早。怕明日寒塘,剩白蘋红蓼。
橹南幽、惊飞渚鸟。笑盈盈、并摘花归,可许妆台照。
君果然耶,五十之年,而仆如之。
记王珣宅畔,呼鹰盘马,伍胥塘上,赌槊围棋。
一水青山,满船红烛,绾定垂杨万缕丝。
兰亭会,正客逢雨后,人到春时。如今旧事难追。
被海水天风澒洞吹。
将曹刘沈谢,掩同粉絮,或萦帘幕,或坠污泥。
南国风流,东都耆旧,几个樽前某在斯。
吾与汝,似春归蝶舞,花尽莺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