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动以为幻,既知即非静。
名庵以静者,无乃自起争。
为语庵中人,勿以静为病。
知动以为幻,既知即非静。
名庵以静者,无乃自起争。
为语庵中人,勿以静为病。
这首诗是宋代画家文同的作品,名为《兴元府园亭杂咏·静庵》。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颇具禅意的诗歌,它通过对“动”与“静”的辩证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状态的追求和赞美。
首句“知动以为幻,既知即非静”,指出对外界动态的觉察本身就是一种幻象,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意味着已经不再是真正的静止状态。这句话体现了禅宗对万事万物无常变化的洞见,同时也强调了达到内心真实静默的重要性。
接着,“名庵以静者,无乃自起争”,诗人提到“静庵”这个名字,它象征着一种追求静谧和清净的空间。这里的“无乃自起争”则表明,真正的静谧不是通过外在的争斗或强制达到的,而是内心自然而然的状态。
最后,“为语庵中人,勿以静为病”,诗人向居住在静庵之中的修行者传递信息:不要将静默视作一种缺陷或疾病。这里所说的“病”,可能指的是世俗对于静坐禅修的一种误解,或是修行者自己内心的疑惑和不安。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动与静的思考,引导读者向内探索,寻求心灵的宁静和真实。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在艺术上的造诣,也反映了宋代文化中禅宗思想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