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死如归士,捐躯徇国臣。
杀身虽一概,为义岂无因。
孔墨休相并,张南仅比伦。
微公今史上,死节定何人。
视死如归士,捐躯徇国臣。
杀身虽一概,为义岂无因。
孔墨休相并,张南仅比伦。
微公今史上,死节定何人。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嵲所作,属于挽歌体裁,表达了对英雄忠臣的哀悼和崇敬之情。其中“视死如归士,捐躯徇国臣”两句,通过将死亡比喻为归途,表现出诗人对于那些为了国家献身的忠臣的极高评价。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就像归乡的士兵一样自然而平常。
“杀身虽一概,为义岂无因”进一步强调了这些英雄人物牺牲生命的意义非同小可,他们之所以能够抛头颅地,是因为有着不容置疑的正义和理由。这里的“为义”指的是为了崇高的道德和信念。
接下来的“孔墨休相并,张南仅比伦”则是将古今中外的圣贤与忠臣进行比较,强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不分轩轾。在这里,“孔墨”通常指的是儒家之祖孔子和道家之祖老子(又称墨子),而“张南”可能是指特定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夸张。
最后两句“微公今史上,死节定何人”,则是在探讨那些忠贞不屈、英勇就义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以及他们坚守的节操和原则。诗人在此提出了一个问题,似乎是对后世的挑战或呼吁:在浩瀚如烟的历史书写中,究竟是哪些人物能够真正地定格为忠贞典范?
总体而言,这首挽歌以深沉、悲壮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忠臣英烈图,从而表达了诗人对他们不朽精神的缅怀和赞颂。
早是天涯多病客,可堪春末少年时。
风流任使花王笑,欢乐除非酒伯知。
荆岫定为郊社器,渭川终作帝王师。
琅玕未实烟空老,不恨年来紫凤饥。
昨我醉骑马,失脚行踽踽。
主人笑掀髯,把臂犹起舞。
兹辰复何辰,俛仰已今古。
远来置刍客,共绕临池圃。
折萸可插发,醉我不待酤。
深悲聊强欢,即散辄复聚。
悠悠去年人,不及今夕雨。
愿持菊花卮,一浇坟上土。
至道塞天地,其小亦无外。
峨峨金天王,乃可系裙带。
梦中识眉宇,约略竖指内。
被体万缨络,承以青霞盖。
昔者吴道子,工写天蓬态。
小身维摩像,绢素易损坏。
幸托金刚力,常存栗粒界。
稽首西方仙,四十九佛会。
天龙与神鬼,围绕佛自在。
帷王遍护卫,一一證无碍。
尔来五千年,末法足感慨。
法轮倘停转,众生究何赖。
我有竺经国,护惜比金薤。
久忧虫鼠耗,颇嫌尘土秽。
得王为守藏,不觉额手拜。
稍脩香火缘,愿王发光怪。
戈剑发如神,在灵不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