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不用买山钱,独坐深篁隐碧天。
伴侣或来双语燕,赓歌时发数声蝉。
烦忧顿却如除疾,清思频增如入仙。
啜茗观书随意得,眼前何必数淇园。
幽居不用买山钱,独坐深篁隐碧天。
伴侣或来双语燕,赓歌时发数声蝉。
烦忧顿却如除疾,清思频增如入仙。
啜茗观书随意得,眼前何必数淇园。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竹林中的生活情景,充满了宁静与自然之美。首句“幽居不用买山钱”,开篇即点出隐士远离尘嚣、不慕富贵的生活态度,他选择在竹林中安身,无需花费金钱购买山地,体现了对物质的淡泊和对自然的亲近。
“独坐深篁隐碧天”一句,生动地展现了隐士独自坐在茂密的竹林中,仿佛与碧蓝的天空融为一体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接下来,“伴侣或来双语燕,赓歌时发数声蝉”两句,通过描写燕子的对话和蝉的歌唱,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同时也暗示了隐士生活中不乏乐趣和生机,即使是在静谧的竹林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界的活力与和谐。
“烦忧顿却如除疾,清思频增如入仙”则表达了隐士在竹林中的心灵状态,无论是消除烦恼还是激发思考,都能如同进入仙境一般,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清明,体现了隐逸生活的高雅与精神上的满足。
最后,“啜茗观书随意得,眼前何必数淇园”两句,以饮茶读书的日常活动,强调了隐士生活的自由与随性,不必追求外界的评价或物质的富足,内心的满足与精神的愉悦才是真正的财富。整首诗通过对竹林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隐逸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