眤眤春风墙外枝,怜晴诉雨立多时。
可能如鹊巢谁补,幸不为鹰眼尚疑。
垂老厌扶青玉杖,微官犹恋白云司。
长安耐有饥乌在,大可相将集凤池。
眤眤春风墙外枝,怜晴诉雨立多时。
可能如鹊巢谁补,幸不为鹰眼尚疑。
垂老厌扶青玉杖,微官犹恋白云司。
长安耐有饥乌在,大可相将集凤池。
这首诗以鸠为题,通过描绘鸠的形象与境遇,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自然界的观察。首句“眤眤春风墙外枝”描绘了春风吹拂下墙外树枝轻摇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接着,“怜晴诉雨立多时”则赋予了鸠以情感,它在晴天与雨季中站立许久,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可能如鹊巢谁补,幸不为鹰眼尚疑”两句,通过对比,表现了鸠的生存状态。这里将鸠与喜鹊进行比较,暗示了鸠在自然界中的脆弱地位,同时表达了对鸠能否得到适当保护的担忧。最后,“垂老厌扶青玉杖,微官犹恋白云司”两句,通过鸠的老年生活和微小官职的比喻,反映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衰老与追求,以及对既有生活的眷恋。
“长安耐有饥乌在,大可相将集凤池”则以长安的乌鸦作为结尾,寓意深远。这里不仅提到了生命的多样性,也暗示了即使在艰难环境中,生命依然能够找到栖息之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鸠这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