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热宁不欲寻凉,心中却幸农夫庆。
肩舆西岭上绝顶,锤峰东望遥相当。
天风吹寒飒衣袂,攀陟虽炎爽此际。
乃知得逸恒于劳,玉柱亭亭况佳致。
亭亭玉柱几千秋,风月与侣鹿豕俦。
而今遍野田庐稠,亦复台榭供清游。
古人曾经到此不,锤峰笑道非所求。
晚热宁不欲寻凉,心中却幸农夫庆。
肩舆西岭上绝顶,锤峰东望遥相当。
天风吹寒飒衣袂,攀陟虽炎爽此际。
乃知得逸恒于劳,玉柱亭亭况佳致。
亭亭玉柱几千秋,风月与侣鹿豕俦。
而今遍野田庐稠,亦复台榭供清游。
古人曾经到此不,锤峰笑道非所求。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望锤峰作歌》。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欣赏自然美景的情景。首句“晚热宁不欲寻凉”,表达了诗人对炎热天气的渴望,希望寻找清凉之所。接着,“心中却幸农夫庆”一句,巧妙地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农民丰收的喜悦联系起来,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
“肩舆西岭上绝顶,锤峰东望遥相当”描绘了诗人乘坐轿子登上高山,眺望远处锤峰的情景。接下来,“天风吹寒飒衣袂,攀陟虽炎爽此际”则通过描写山风的寒冷,反衬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宁静和愉悦。最后,“乃知得逸恒于劳,玉柱亭亭况佳致”表达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眼前美景的赞叹。
“亭亭玉柱几千秋,风月与侣鹿豕俦”描绘了古老的玉柱历经千秋,与风月相伴,与鹿豕为伴的景象,充满了自然的和谐之美。然而,“而今遍野田庐稠,亦复台榭供清游”则反映了现代文明的发展,田野间房屋密集,但依然有人在台榭中享受清静之乐。
最后一句“古人曾经到此不,锤峰笑道非所求”以锤峰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未能亲临此地的遗憾,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能够在此欣赏美景的满足感。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
只今春色满皇州,料得西湖已纵游。
出郭竞联城下骑,循堤同上柳边舟。
恨无两翼从渠去,曾有诸公念我不。
到底长安风物外,远方何敢诧遨头。
小泊渔舟晚,春风燕子回。
从渠三月约,误我一舟来。
风雨故相厄,溪山犹可陪。
人生竟何有,此抱向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