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六十六·其二》
《六十六·其二》全文
唐 / 白居易   形式: 古风

病知心力减,老觉光阴速。

五十八归来,今年六十六。

鬓丝千万白,池草八九绿。

童稚尽成人,园林半乔木。

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

虽有潺湲声,至今听未足。

(0)
注释
病:指因病体虚弱。
心力减:体力和精力衰退。
光阴速:时间过得快。
五十八归来:指五十八岁时回到故乡。
鬓丝:指两鬓的头发。
池草:池塘边的草。
童稚:小孩子。
成人:长大成人。
园林:花园或庭院。
乔木:高大的树木。
倚高石:靠在高大的石头上。
穿深竹:穿过茂密的竹林。
潺湲:形容水流的声音。
听未足:听不够,意犹未尽。
翻译
疾病让我深知心力日益衰减,年老更觉时光飞逝如箭。
五十八岁时我归来,如今已到六十六岁这年。
两鬓的白发如同千丝万缕,池塘边的草儿却还八九分翠绿。
曾经的孩童都已长大成人,园林中多半树木已高大挺拔。
观赏山景倚靠在高大的石头上,引来泉水穿过深深的竹林。
虽然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但至今听来仍觉得不够过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迈进老年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对比年轻时的活力与现在的体力减退,表现出对于时间飞逝的无奈和对青春逝去的怀念。"五十八归来,今年六十六"两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年龄,从而引出了后文关于岁月流转、生命消长的描写。

"鬓丝千万白,池草八九绿"这两句通过对头发和池中水草颜色的对比,生动地勾勒出时间在人身上留下的痕迹。"童稚尽成人,园林半乔木"则是从家庭和自然景物的角度,再次强调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

"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两句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宁静与孤独,他似乎在寻找超越尘世烦恼的精神寄托。而"虽有潺湲声,至今听未足"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和欣赏。

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抒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
朝代:唐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生辰:772年-846年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猜你喜欢

赠友

十载江湖稳钓矶,跨鞍绝塞欲何依。

草荒白帝家难问,瓜熟青门事更非。

述作千秋身未老,悲歌万里客将归。

并州风劲霜如雪,送尔离亭泪满衣。

(0)

山中夜坐有怀同学诸子

一江月色静如秋,空向云堂照独愁。

隔水歌声来远艇,断桥镫火出高楼。

支离瘦骨千峰下,潦倒春心五夜头。

遥忆竹林诸旧侣,梦魂曾否到沧洲。

(0)

重阳前三日林元洲邀诸友过寒同山庄

高台眺望罢,缓步到柴扉。

石路缘溪岸,茅亭带夕晖。

桥危人怯度,林静鸟争飞。

乘兴忘归晚,沾衣草露霏。

(0)

沔县村居

故国不可到,春风吹闭门。

云移峰顶寺,花落雨中村。

事简人过少,山深褐自尊。

无书传子弟,耕凿任乾坤。

(0)

吴宫词

苏台月冷夜乌栖,饮罢吴王醉似泥。

别有深恩酬不得,向君歌舞背君啼。

(0)

题杨柳·其二

乌啼江月正昏黄,风袅残烟翠带长。

最是笛中听不得,白门花落旧宫墙。

(0)
诗词分类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诗人
于石 李群玉 刘挚 段克己 张纲 陈孚 戴叔伦 宋之问 曹操 王令 俞明震 沈宜修 吴敬梓 况周颐 李咸用 蔡伸 柳贯 宋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