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晁十七昼眠》
《和晁十七昼眠》全文
宋 / 张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冉冉残春去,悠悠归梦赊。

窗围幽幌静,风引昼帘斜。

清荫延高柳,馀红惜晚花。

山居谙静僻,诗句是生涯。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cháoshízhòumián
sòng / zhānglěi

rǎnrǎncánchūnyōuyōuguīmèngshē

chuāngwéiyōuhuǎngjìngfēngyǐnzhòuliánxié

qīngyìnyángāoliǔhóngwǎnhuā

shānānjìngshīshìshēng

注释
冉冉:逐渐。
残春:即将消逝的春天。
悠悠:漫长。
归梦:回家的梦。
窗围:窗户周围。
幽幌:幽暗的帷幔。
风引:风吹动。
昼帘:白天的帘子。
清荫:清凉的树荫。
高柳:高大的柳树。
馀红:残留的红色(指花朵)。
晚花:傍晚的花朵。
山居:山中居住。
谙:熟悉。
静僻:宁静而偏僻。
诗句:写诗。
生涯:生活。
翻译
春天渐渐逝去,归乡的梦境漫长。
窗户周围,幽暗的帷幔静寂,微风轻轻吹动白日的帘幕。
清冷的树荫延伸到高大的柳树,夕阳下残留的红花显得格外珍惜。
在山中居住久了,习惯了宁静与偏僻,写诗成为了我的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午睡的宁静景象,充满了对逝去时光和自然美景的感慨。"冉冉残春去"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常和对即将过去之春天的留恋。而"悠悠归梦赊"则透露出诗人在午睡中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怀念。

窗前景象被细腻地描绘出来,"幽幌静"形容了窗边的宁静氛围,而"风引昼帘斜"则是风轻轻吹动着垂下的日间用以遮光的帘幕,这一切都营造出一种闲适与孤寂的意境。

接下来的两句更是将自然景色融入诗中,"清荫延高柳"描绘了树木在春天的生长,而"馀红惜晚花"则表达了对即将凋谢之花朵的珍惜与不舍。这些细节都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迁流的深刻感悟。

最后两句"山居谙静僻,诗句是生涯",则反映出诗人在山中的隐逸生活,以及通过写作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和情感历程。这里"生涯"一词,不仅指的是生命的流转,更暗示了诗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的深处。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对春天景象的一种抒情,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时光易逝、自然美好以及个人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受。

作者介绍
张耒

张耒
朝代:宋   字:文潜   号:柯山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生辰:1054—1114年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
猜你喜欢

月笼沙.九日题南楼壁间

帘外潺潺暮雨,江边隐隐寒潮。乱鸿缥缈寄书遥。

满地黄花人病酒,蜂蝶空劳。

自惜明珠离掌,谁怜小带垂腰。画楼西畔是虹桥。

只恐粉云遮不断,怕杀登高。

(0)

又六首·其五

南阳延帝幄,莘野访臣庐。

雨骤千军骑,云屯七圣车。

琼筵张赵瑟,华烛转燕裾。

史馆行宣付,勋庸合屡书。

(0)

古从军行七首·其六

郤縠敦诗书,祭遵事雅歌。

非才衒空名,覆败诚不多。

小范真吾师,匹马双导戈。

笑拥兵十万,夜下白鹿坡。

(0)

老客妇谣

老客妇,老客妇,行年七十又一九。

少年嫁夫甚分明,夫死犹存旧箕帚。

南山阿妹北山姨,劝我再嫁我力辞。

涉江采莲,上山采蘼。采莲采蘼,可以疗饥。

夜来道过娼门首,娼门萧然惊老丑。

老丑自有能养身,万两黄金在纤手。

上天织得云锦章,绣成愿补舜衣裳。

舜衣裳,为妾佩,古意扬清光,辨妾不是邯郸娼。

(0)

至岳州宿岳阳楼

荡桨溯流光,登楼望八荒。

江山出图画,天地入舟航。

夜静星文动,秋高月色凉。

题诗怀李白,搔首鬓沧浪。

(0)

送金秀才归侍

风吹历阳树,石城悲早秋。

高堂入远梦,拂袖登吴舟。

金陵官酒如乳香,酌君送君朱雀坊。

前日同来二三伴,此时望君俱断肠。

科名古来人共羡,富贵不如归故乡。

年年随计多辛苦,十上风尘竟何补。

秋卷留将箧内归,彩衣重看阶前舞。

当时县令亲劝行,今日还家父老迎。

门外清溪仍可钓,山下古田躬自耕。

子身长健亲长在,黄金如山不可买。

君不见长安城中罢官客,欲作布衣那可得。

(0)
诗词分类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诗人
刘景晨 邓均吾 乐时鸣 蔡淑萍 劳思光 金克木 夏承焘 施蛰存 蒋礼鸿 王揖唐 邓拓 夏仁虎 江亢虎 金启华 陈更新 陈子范 钱昌照 范烟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