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东门逼岁寒,刘郎桃树怕重看。
谁知辇下张光弼,不惹风波到牡丹。
杨柳东门逼岁寒,刘郎桃树怕重看。
谁知辇下张光弼,不惹风波到牡丹。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古代两位著名人物——杨柳与刘郎,以及当代人物张光弼的深刻思考。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历史人物与现实人物置于同一时空之下,引发读者对于历史变迁、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之间关系的深思。
“杨柳东门逼岁寒”,开篇即以杨柳的形象,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面对严冬的勇气。杨柳在寒冷的季节里依然挺立,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这里不仅赞美了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也暗喻了那些在逆境中坚持自我、不畏艰难的人物形象。
“刘郎桃树怕重看”,紧接着以刘郎与桃树的对比,揭示了不同个体在面对过往时的不同态度。桃树可能代表了某种美好记忆或情感,而“怕重看”则暗示了刘郎对这些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怀念,同时也可能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谁知辇下张光弼,不惹风波到牡丹”,最后两句将视角转向当代,提到张光弼这一人物。这里的“辇下”指京城,暗示张光弼身处权力中心。通过“不惹风波到牡丹”,诗人表达了对张光弼能够保持清正廉洁、不被外界纷扰所影响的赞扬。牡丹在这里不仅是美丽的花卉,更象征着高洁与尊贵,寓意着张光弼的高尚品质与成就。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对当代人物的期待与赞赏,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于社会风气的关切。
三考符离课独优,政成囹圄自无囚。
满堂文史闲□令,一榻薰风对奕秋。
刑措似闻闾巷语,年登仍解庙堂忧。
从今尊酒留佳句,折狱何劳比仲由。
上人丘壑姿,韵出馀子右。
已经老洪目,云是江南秀。
访我白崖巅,喘汗经层岫。
初无一日雅,恍若十年旧。
胡床气未稳,牙签出深袖。
我居人迹绝,特坐岁时久。
子来亦遽去,既别重回首。
招提送客还,松户闭春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