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鼠变蝙蝠,群鼠相庆贺。
飞鸣觉身轻,自喜脱猫祸。
日中不见物,夜里长忍饿。
不如做鼠时,窟里饱眠卧。
一鼠变蝙蝠,群鼠相庆贺。
飞鸣觉身轻,自喜脱猫祸。
日中不见物,夜里长忍饿。
不如做鼠时,窟里饱眠卧。
这首诗以一只老鼠化为蝙蝠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探讨了生存之道和心态转变的主题。通过对比老鼠与蝙蝠的生活状态,诗人展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中的“一鼠变蝙蝠,群鼠相庆贺”描绘了一只老鼠在经历某种变化后,不仅获得了飞翔的能力,还因此摆脱了被猫捕食的威胁,这一转变让周围的同类感到欢欣鼓舞。这反映了在自然界中,生存策略的改变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
接着,“飞鸣觉身轻,自喜脱猫祸”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变化带来的自由感和喜悦。蝙蝠的飞翔能力使它能够避开地面的危险,尤其是猫的捕食,这不仅是一种生存技能的体现,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解脱和自我肯定。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以一种讽刺的口吻,通过“日中不见物,夜里长忍饿”的描述,揭示了蝙蝠在白天无法觅食的困境。这表明,看似自由的生活方式背后,也可能隐藏着新的挑战和牺牲。
最后,“不如做鼠时,窟里饱眠卧”则表达了对过去简单而稳定生活的怀念。尽管老鼠在地面生活面临猫的威胁,但至少在夜晚可以安心觅食,享受相对稳定的生存状态。这句诗暗示了人们对于安全感和舒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对追求自由所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牺牲进行了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老鼠与蝙蝠的生活状态,探讨了自由与安全、变化与适应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类对于稳定与变化的内心纠结。它以寓言的形式,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思考。
凭栏日日望归驺,书来又报潇湘游。
卷书默坐泪自雨,弹向花上花替愁。
想郎快意扬州鹤,风光何地非行乐。
妾肠寸断郎岂知,独步苔阶空听鹊。
风滤碧纱夜窗深,弄针灯下无心情。
蜀罗一段茸五色,看定鸳鸯绣不成。
妾貌留春春要去,妆镜孤鸾无力舞。
辘轳咿哑残梦惊,晓嘶似是郎马声。
卷帘无人帘再下,遣童水东占打瓦。
君不见明皇有象能拜舞,看定禄山瞪目怒。
又不见昭宗有猴能起居,望见全忠奋臂呼。
两朝玩物固丧志,异类报国乃仗义。
天宝大驾蜀道巡,开平初元唐祚倾。
百僚奉贼身尽窜,宰相畏族神不宁。
尔象尔猴忿且嗔,其面虽兽心则人。
当时节士知有几,壮哉义兽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