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穷秋客,萧条对落晖。
烟霞山鸟散,风雨庙神归。
地远蛩声切,天长雁影稀。
那堪正砧杵,幽思想寒衣。
万里穷秋客,萧条对落晖。
烟霞山鸟散,风雨庙神归。
地远蛩声切,天长雁影稀。
那堪正砧杵,幽思想寒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旅人在大自然中的孤独与凄凉景象。"万里穷秋客,萧条对落晖"两句,设置了整个诗的氛围,一个远行的旅者在辽阔的秋天里,只有萧瑟的风声和落日的余晖作伴。这不仅描绘了景色,也暗示了旅人的孤独和心境。
"烟霞山鸟散,风雨庙神归"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与生灵的隐退之情。山中的鸟儿在烟霞中飞散,而庙中之神似乎也在风雨中归去,这里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更蕴含着一种超自然的宁静。
"地远蛩声切,天长雁影稀"则通过对比远处的大地和高空中的鹅行列,突出了时间的漫长与空间的辽阔。蟋蟀的声音显得特别清晰,而大雁在天边留下的影子却是那么的稀疏,这两者都加深了诗中对孤独和寂寞氛围的烘托。
最后,"那堪正砧杵,幽思想寒衣"则直接表达了旅人内心的困顿与寒冷。这里的“砧杵”是古代制衣工具的名称,“幽思想”指的是深思熟虑或孤独忧伤,而“寒衣”则不仅指实物,更象征着心灵的冰凉。这两句诗将前面的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深秋旅途上的沉郁情绪。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孤独感受以及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