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瘦知春瘦,时乖抑命乖。
病过三日雨,门掩半扉柴。
不面何曾久,于心便有怀。
端能暮出否,溪水减南涯。
诗瘦知春瘦,时乖抑命乖。
病过三日雨,门掩半扉柴。
不面何曾久,于心便有怀。
端能暮出否,溪水减南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名为《和王才臣再病二首(其二)》。诗中通过对春天气候变化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自身孤独感受。
首句“瘦知春瘦”是指春天到了,但由于身体不适而无法尽情享受春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瘦”常用来形容物态的微弱或人的体态消瘦,这里则巧妙地借此字表达诗人对春天气候变化的感知。
“时乖抑命乖”表明时间不饶人,而命运又多坎坷,充满了无奈和悲凉。这里,“乖”字暗示着一种与常理相悖的状态,既可以指自然界的反常,也可以是个人遭遇的不顺。
接下来的“病过三日雨,门掩半扉柴”则具体描绘了诗人因为长时间卧病在床,而外面的世界却变化莫测。三天连续的雨水,使得屋内更加阴冷,而门半掩、柴火燃烧的情景,更增添了一种萧瑟感。
“不面何曾久,于心便有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即使没有见面,也会在心里默默关怀。这里,“不面”意味着长时间未能相见,而“于心便有怀”则是内心的真切感受。
末句“端能暮出否,溪水减南涯”则流露出诗人对于外界自然景观的好奇和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的一种不确定性。这里,“端能暮出否”询问自己是否能够在傍晚时分走出家门,而“溪水减南涯”则是对周遭环境变化的观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物和个人感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和深沉思念。
菊遇陶靖节,莲遇舂陵翁。
菊取隐逸意,莲有君子风。
嘉话至今传,所遇非虚蒙。
卓哉苏平恩,襟期古人同。
植葵用名轩,勉兹培养功。
眷焉举可则,树德匡厥躬。
进此正色黄,远彼乱朱红。
夕萼知向西,朝葩还附东。
卫足喻吾智,倾心喻吾忠。
拳拳爱君念,对之弥敬恭。
牛腰富品题,千里走诗筒。
葵遇视菊莲,未必惭二公。
花若敷而荣,轩若增而崇。
勉旃名轩义,有初期有终。
黄蒿生野飙,渭水正呜咽。
下马汉家陵,落日照残阙。
佳气忽已无,隆准何代绝。
雄剑飞上天,炎灵顿销歇。
当年一抔土,经今几开掘。
便房不复闭,殓玉亦巳竭。
踞兽徒狰狞,卫士空森列。
泪眼滴骨枯,碧渍苔痕血。
乌乎千载下,谁者兴悲怛。
圣泽渥泉壤,崇祀追前烈。
旷古信有光,壮业遥相埒。
回睇楚天云,飞扬向空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