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行江南道,山水皆可爱。
忽见九华峰,瑰奇又堪怪。
去之百馀里,青翠若无类。
群山特微茫,屹起视其背。
初疑楚人剑,真能倚天外。
快意入浮云,耻令白日晦。
又如群游龙,垂胡饮江濑。
俯仰令人惊,顷刻千万态。
未知灊与霍,何能配嵩岱。
得无失其真,吾为古人悔。
山中多良田,泉源得灌溉。
颇思藏其间,将家事耕耒。
尘氛未决往,暂若观画绘。
日暮飞鸟还,临风久儓儗。
初行江南道,山水皆可爱。
忽见九华峰,瑰奇又堪怪。
去之百馀里,青翠若无类。
群山特微茫,屹起视其背。
初疑楚人剑,真能倚天外。
快意入浮云,耻令白日晦。
又如群游龙,垂胡饮江濑。
俯仰令人惊,顷刻千万态。
未知灊与霍,何能配嵩岱。
得无失其真,吾为古人悔。
山中多良田,泉源得灌溉。
颇思藏其间,将家事耕耒。
尘氛未决往,暂若观画绘。
日暮飞鸟还,临风久儓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攽所作的《望九华山》。诗中描绘了诗人初行江南时,对沿途山水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九华山的惊叹与赞美。诗人以生动的比喻,如“楚人剑”、“群游龙”,展现了九华山的壮丽与独特。
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诗人初见九华山时的感受:“初行江南道,山水皆可爱。忽见九华峰,瑰奇又堪怪。”诗人被九华山的美丽与奇异所吸引,不禁赞叹不已。接着,诗人详细描绘了九华山的形态:“去之百馀里,青翠若无类。群山特微茫,屹起视其背。”远观九华山,青翠欲滴,与周围群山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突出。
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美九华山的雄伟与壮观:“初疑楚人剑,真能倚天外。快意入浮云,耻令白日晦。又如群游龙,垂胡饮江濑。”诗人将九华山比作楚人的宝剑,直插云霄,又比作群龙游弋于江边,形象地表现了九华山的高耸与灵动。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九华山的敬仰之情:“俯仰令人惊,顷刻千万态。未知灊与霍,何能配嵩岱。得无失其真,吾为古人悔。”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想要隐居在九华山中的愿望:“山中多良田,泉源得灌溉。颇思藏其间,将家事耕耒。”同时,也流露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九华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其的深深喜爱与赞美。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高阁休残暝,层梁逼早暾。
芳风万年树,残月九重阍。
枕歇渊鱼梦,裘贪睡貉温。
星杓压城角,天汉落河源。
肃唱千庐寂,传闻万户喧。
烟浮紫藜观,春著翠梧园。
有客方岑寂,紬书滞讨论。
新年居右席,此地到西昆。
砚泻含毫滴,刀馀削柿痕。
谈高白马度,颂罢碧鸡翻。
幸接雌黄几,同欢清白樽。
不因窥丽句,谁刮翳瞳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