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踪迹隐书乡,利钝凭谁问紫阳。
竹帽笼头随世分,对人无语自含章。
平生踪迹隐书乡,利钝凭谁问紫阳。
竹帽笼头随世分,对人无语自含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平生踪迹隐书乡”,点明了主人公一生致力于书籍,生活在书的世界中,追求知识与智慧的境界。次句“利钝凭谁问紫阳”,借用“紫阳”这一典故,表达了对道家哲学的向往和对自身价值的深思,暗示着对世俗功利的不屑。接着,“竹帽笼头随世分”,以简朴的装束和随遇而安的态度,展现了隐士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最后一句“对人无语自含章”,则通过与人的交流中保持沉默,却能蕴含丰富思想的描述,进一步刻画了隐士深邃内敛的性格特点。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独特的生活哲学和精神世界,充满了哲理意味和艺术魅力。
朝退常归隐,真修大隐情。
园林应得趣,岩谷自为名。
野步难寻寺,闲吟少在城。
树藏幽洞黑,花照远村明。
海石分湖路,风泉递雨声。
性高怜散逸,官达厌公卿。
架引藤重长,阶延笋迸生。
青门无到客,紫阁有来莺。
物外身虽隐,区中望本清。
终难依此境,坐卧避钧衡。
五天何处望,心念起皆知。
化塔留今日,泉鸣自昔时。
古苔生石静,秋草满山悲。
莫道声容远,长歌白雪词。
高怀逢异境,佳句想吟频。
月冷松溪夜,烟浓草寺春。
浮云将世远,清听与名新。
不见开岩日,空为拜影人。
景物搜求歇,山云放纵飞。
树寒烟鹤去,池静水龙归。
暗榻尘飘满,阴檐月到稀。
何年灯焰尽,风动影堂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