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栖身又两期,西风吹我鬓成丝。
俗儿往往貌相敬,吾道悠悠心自知。
尽去皮毛方是学,若无情性定非诗。
可怜千载相传授,只为秦人煨烬遗。
古寺栖身又两期,西风吹我鬓成丝。
俗儿往往貌相敬,吾道悠悠心自知。
尽去皮毛方是学,若无情性定非诗。
可怜千载相传授,只为秦人煨烬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寺中隐居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个人修养和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首句“古寺栖身又两期”,表明诗人长久以来选择古寺作为栖息之地,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远离尘世的喧嚣。
“西风吹我鬓成丝”,则是对诗人岁月流转、头发斑白的形象描绘,这不仅是时间流逝的写照,也隐含着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紧接着,“俗儿往往貌相敬,吾道悠悠心自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之人的外表尊重与自己内在修养的对比。他深信自己的修为和选择,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也是他内心深处的自信。
“尽去皮毛方是学”此句强调真正的学问和智慧,需要经过深刻的磨练和内在的转化,才能达到纯净和本质的层次。而“若无情性定非诗”,则是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认为只有具备真挚的情感和人性的作品,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诗歌。
最后,“可怜千载相传授,只为秦人煨烬遗”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的哀叹和无奈。尽管历代相传的学问与诗篇,在他看来许多都已流于形式,而真正能够触动心灵、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却少之又少。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内在修养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