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山众,岩岩独岱崇。
圣朝久熙洽,天子乃登封。
清跸临危顶,钩陈备祲容。
下观红日出,中起白云浓。
太史陪祀见,燕公载笔从。
安知千载后,樵者斧坛松。
天下名山众,岩岩独岱崇。
圣朝久熙洽,天子乃登封。
清跸临危顶,钩陈备祲容。
下观红日出,中起白云浓。
太史陪祀见,燕公载笔从。
安知千载后,樵者斧坛松。
这是一首描写古人登泰山之事的诗歌。从“天下名山众,岩岩独岱崇”可以看出诗人对泰山的景观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在众多名山中独树一帜,气势非凡。"圣朝久熙洽,天子乃登封"表明是在一个太平盛世之下,皇帝亲自登临这座神山进行祭祀活动,显示出泰山的重要性和尊贵。
接下来,“清跸临危顶,钩陈备祲容”描绘了皇帝在泰山顶上进行仪式时的情景,气氛庄严而肃穆。"下观红日出,中起白云浓"则是从高处远望,看到太阳升起和白云缭绕的壮丽景象。
“太史陪祀见,燕公载笔从”表明有史官随行记录此次盛事,而燕公或许是指某位文人墨客,他携带着笔墨跟随在皇帝身边。"安知千载后,樵者斧坛松"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这场景未来流传千古的期待和信心,即使是在很远的将来,人们依然能够通过这些记录感受到当时的辉煌。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泰山的雄伟与皇家祭祀的盛况,而且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历史记载的重视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期待。
寸心有刀锋,刀锋森如麻。
亦有水与火,焚溺夐无涯。
抑亦工变幻,朝人暮为蛇。忽以阴,忽以晴。
忽以凤舞,忽以鸮鸣。忽以虎啸,忽以鼠惊。
当其未变时,羊肠望路岐。
及其变已成,千寻泻建瓴。
本来面貌果如何,凭君认取莫蹉跎。
刀锋水火原无有,慎防勿令微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