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三月看青条,破萼霞㬉烘晴。
路近桃溪,刘阮曾遇仙卿。
谁知陨霜篱畔,还又费、蜂蝶经营。
春归已久,崔护题诗,重睹倾城。几南都、千树繁英。
空付与、寥寥水榭山亭。再度花开,董逃先听歌声。
何如画师妙笔,脂数点、妖冶鲜明。
当时却道,荣华虽暂,天地多情。
年年三月看青条,破萼霞㬉烘晴。
路近桃溪,刘阮曾遇仙卿。
谁知陨霜篱畔,还又费、蜂蝶经营。
春归已久,崔护题诗,重睹倾城。几南都、千树繁英。
空付与、寥寥水榭山亭。再度花开,董逃先听歌声。
何如画师妙笔,脂数点、妖冶鲜明。
当时却道,荣华虽暂,天地多情。
这首诗是汪东在清朝末年至近代初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以沈石田所绘的九月桃花为灵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荣华易逝的感慨。诗人以"年年三月看青条"起句,描绘了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然后引出桃花的神话故事,暗示其短暂而美好的命运。"谁知陨霜篱畔"转而写到秋天,桃花凋零,蜜蜂和蝴蝶仍在忙碌,象征着即使面临衰败,仍有生命之力在延续。
诗人接着引用崔护的典故,表达对春天离去的怀念,以及再次见到桃花时的惊喜。"春归已久"至"再度花开",诗人感叹春光不再,繁华已逝,只有寥寥几处水榭山亭能见证这凋零的美景。"董逃先听歌声"一句,借用了董逃的典故,寓言桃花凋零后,连歌声也变得凄凉。
最后,诗人以"何如画师妙笔"转折,赞美画家能捕捉桃花的瞬间美丽,尽管它只是短暂的荣华,但天地间仍显多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通过对桃花从生到落的描绘,寄寓了对人生无常、岁月无情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