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必名园饶胜地,数椽且复问吾庐。
花迎舞袖长年在,照返墙隅一半无。
好踞平泉醒酒石,试拈金谷晚春图。
关渠何事巢梁燕,岁岁添泥戏引雏。
岂必名园饶胜地,数椽且复问吾庐。
花迎舞袖长年在,照返墙隅一半无。
好踞平泉醒酒石,试拈金谷晚春图。
关渠何事巢梁燕,岁岁添泥戏引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家居生活的独特感悟与情感投射。首句“岂必名园饶胜地”,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认为不必非得在名园胜地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简朴的居所同样可以成为心灵的归宿。接着,“数椽且复问吾庐”则进一步强调了对朴素生活的追求,即使只有一两间小屋,也足以承载生活的全部意义。
“花迎舞袖长年在,照返墙隅一半无。”这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花儿与舞袖相联系,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花儿似乎在欢迎舞者的到来,而“照返墙隅一半无”则可能是在感叹岁月的无情,曾经的繁花似锦如今只剩下半壁江山。
“好踞平泉醒酒石,试拈金谷晚春图。”这里引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平泉醒酒石”,指代的是东晋名士王羲之在平泉山中宴饮后,留下的一块醒酒的石头;二是“金谷晚春图”,源自西晋石崇的金谷园,描绘了晚春时节的美景。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最后,“关渠何事巢梁燕,岁岁添泥戏引雏。”通过燕子筑巢的行为,诗人反思了生命的循环与自然规律,燕子每年都会回到同一处筑巢,繁衍后代,这不仅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也是生命延续的象征。整首诗在赞美自然、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帝里馀新第,朱门面碧岑。
曙堂增爽气,乔木动清阴。
直去亲瑶陛,朝回在竹林。
风流才子调,好尚古人心。
薜荔遮窗暗,莓苔近井深。
礼无青草隔,诗共白衣吟。
轩静留孤鹤,庭虚到远砧。
掩关裁凤诏,开镜理琼簪。
种植今如此,尘埃永不侵。
云奔投刺者,日日待为霖。
君子远相寻,联镳到敝林。
有诗谁索和,无酒可赊斟。
门列晴峰色,堂开古木阴。
何因驻清听,惟恐日西沈。
物候改秋节,炎凉此夕分。
暗虫声遍草,明月夜无云。
清迥檐外见,凄其篱下闻。
感时兼惜别,羁思自纷纷。
门临楚国舟船路,易见行人易别离。
今日送君心最恨,孤帆水下又风吹。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