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贵温柔,平淡理自得。
纷纷媚学徒,组缀间黄白。
夏韶閟希音,齐竽声正激。
聋俗讵易聪,徒为师旷惜。
诗教贵温柔,平淡理自得。
纷纷媚学徒,组缀间黄白。
夏韶閟希音,齐竽声正激。
聋俗讵易聪,徒为师旷惜。
此诗《杂诗(其二)》由明代诗人朱纯所作,通过对比与反讽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当时文坛上媚俗之风盛行,而真正追求文学艺术之真谛者却寥寥无几的社会现象。
首句“诗教贵温柔,平淡理自得”强调了诗歌创作中应追求的品质——温柔与平淡,认为这是诗歌的本质所在,能够让人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智慧的启迪。然而,接下来的“纷纷媚学徒,组缀间黄白”则揭示了现实中的文人学者们为了迎合世俗口味,不惜堆砌辞藻,追求华丽辞藻,忽略了诗歌的真正内涵,这种行为如同“组缀间黄白”,表面光鲜,实则空洞无物。
“夏韶閟希音,齐竽声正激”运用了历史典故,将古代音乐与当代文风进行对比。夏韶是古代传说中的音乐,稀有且高雅;而齐竽则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乐器,常被用来形容低俗的音乐。这里以“希音”与“正激”相对比,表达了对当时文坛上充斥着媚俗之作的不满与讽刺。
“聋俗讵易聪,徒为师旷惜”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师旷是春秋时期的著名乐师,擅长辨音。这句话意指,面对如此众多的低俗作品,即使有如师旷这样的大师存在,也难以让大众听出其中的高妙之处,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审美水平普遍低下、无法欣赏真正艺术的无奈与惋惜。
综上所述,《杂诗(其二)》通过对文坛现象的描绘与批评,反映了明代社会文化中的一种普遍问题——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媚俗风气,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真正艺术价值的忽视与误解。朱纯以深邃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展现了他对文学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吴君天下士,爱竹比良友。
平生益者交,意岂在杯酒。
亭居众鞅绝,林卧清风久。
十年别江南,吟讽常在口。
嗟吾寡留玩,性本厌尘垢。
愿招肩舆郎,径造羲皇叟。
此物生已遐,斯人亦希有。
托君多病躯,藉此针石手。
兹意予所投,君当报琼玖。
我家水西涯,性本爱幽僻。
与君数携手,兴至忘所适。
溪行缘萦纡,野酌散愁寂。
倦来倚树坐,举目见山色。
山色忽已改,离别复几载。
移居在城南,咫尺隔江海。
夜来春风至,芳意思共采。
道逢旧邻人,茅堂复何在。
长空浮云走白日,竹杖芒鞋恣登历。
拂衣长啸猿鸟惊,拍手与天应咫尺。
山中一室茅可诛,科头鼓腹歌唐虞。
野花十月烂如锦,溪鲫霜寒肥似鲈。
閒经石涧坐来久,细拾松花酿新酒。
静调绿绮和流泉,忘却黄金印如斗。
我家兄弟邻庄游,三杯浩气凌高秋。
挥毫金声掷地起,也能寄我栖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