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昔年谈道学,同谓文词总成末。
乘闲拈笔弄风花,见者交谈笑予错。
重来已是十三春,竞尚诗篇誇有神。
濡毫我欲试锋锷,皤然两鬓霜花新。
吁嗟本末非二物,文章炳烂由衷出。
衷函至理萃精徵,矢口成词应钟律。
仲尼立教若化工,鲁愚谚辟皆兼容。
渴吻饮河随分足,铿锵迭奏谐笙镛。
圣猷远矣谁堪继,不论是非论同异。
专门经学多诪张,竞发墨守攻膏肓。
不如李杜擅诗圣,群工不敢轻低昂。
予从李杜师,材窘若束缚。
苦心觅句欲求工,句就才堪供一噱。
漫吟随意答俚谣,不问工拙与好恶。
金陵昔年谈道学,同谓文词总成末。
乘闲拈笔弄风花,见者交谈笑予错。
重来已是十三春,竞尚诗篇誇有神。
濡毫我欲试锋锷,皤然两鬓霜花新。
吁嗟本末非二物,文章炳烂由衷出。
衷函至理萃精徵,矢口成词应钟律。
仲尼立教若化工,鲁愚谚辟皆兼容。
渴吻饮河随分足,铿锵迭奏谐笙镛。
圣猷远矣谁堪继,不论是非论同异。
专门经学多诪张,竞发墨守攻膏肓。
不如李杜擅诗圣,群工不敢轻低昂。
予从李杜师,材窘若束缚。
苦心觅句欲求工,句就才堪供一噱。
漫吟随意答俚谣,不问工拙与好恶。
此诗《诗》出自明代诗人钟芳之手。钟芳以深邃的哲思和对文学的独到见解,描绘了对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诗中首先回顾了古代对于文词与道学的讨论,指出文词在当时被视为末流,而道学才是根本。接着,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展现了从文词的浅薄到深入理解其本质的过程。他提到自己在闲暇时提笔写作,起初被旁人误解为错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意识到文词与道学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文词的光芒源自内心的真理。
诗人进一步引用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包容与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创作中追求真善美。他提到,孔子的教育如同自然界的法则,既适用于智者也适用于愚者,关键在于如何饮水解渴,音乐和谐。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传统经学的批判,认为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教条,不如李白、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他们的诗歌能够触及人心深处,具有永恒的魅力。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以及对理想文学作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