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涵洪靡不容,近分一谷著愚公。
地因沙涨偏宜竹,山为岩多却碍松。
夜静图书天晓睡,腊寒薪火暑天风。
独惭道学工夫浅,却比先师不屡空。
造化涵洪靡不容,近分一谷著愚公。
地因沙涨偏宜竹,山为岩多却碍松。
夜静图书天晓睡,腊寒薪火暑天风。
独惭道学工夫浅,却比先师不屡空。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生活的独特韵味与诗人内心的感慨。首联“造化涵洪靡不容,近分一谷著愚公”以夸张的手法赞美大自然的包容无垠,巧妙地将“愚公移山”的典故融入其中,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阔,也暗喻了人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和毅力。
颔联“地因沙涨偏宜竹,山为岩多却碍松”则通过对比,生动描绘了山间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竹子在沙地里茁壮成长,而岩石较多的山地则不利于松树的生长。这一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也隐含了诗人对不同环境适应性的思考。
颈联“夜静图书天晓睡,腊寒薪火暑天风”进一步展示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夜晚,诗人沉浸在书海之中,直到天明才沉入梦乡;冬日里,温暖的炉火陪伴着度过寒冷的夜晚,夏日则有凉爽的微风带来一丝清凉。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尾联“独惭道学工夫浅,却比先师不屡空”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学问修养的谦逊态度以及对前辈的敬仰之情。尽管自感在道学上还有所不足,但相较于古人,他并未感到完全空虚,这既是对自身努力的认可,也是对传统智慧的传承与致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展现了山居生活的美好与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蕴含了对知识追求和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
悲哉天宝时,帝耄政不修。
宠幸尊妇人,阴极阳已柔。
外戚盛本枝,栉比封列侯。
丞相大将军,备位甚悠悠。
天下安既久,积渐力不周。
车服金玉焕,黎庶饥寒愁。
骊山温泉宫,昼幸与夜游。
一游百司备,万费一日休。
虽能心自快,化作神稷忧。
国忠恣吞噬,林甫怀奸偷。
胡雏据太原,钟鼓无计收。
黄尘满长安,惨黩九庙羞。
唐天未使绝,返正知疾瘳。
自兹游赏地,荆棘生荒秋。
旧物悉已废,蜘蛛挂重楼。
览者咸寒心,一过三回头。
因知帝王业,坚固宣鸿猷。
岂可信嗜欲,侮弄生疮疣。
雕墙峻宇诫,简牍况有由。
翻思黍离章,续之应可仇。
本支兄弟十一人,眼前仅有六人存。
于中少者亦头白,世事短长难具论。
老兄年来苦多疾,安乐窝中且将息。
肯复营营供物奴,颇闻吾弟今得力。
是身出没如云浮,弹指百年谁转头。
死生富贵自天命,本无一事吾何求。
我闻旡妄不须药,君行有眚君应觉。
鸰原未用忧急难,且来伴我山中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