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皇无竹实,无以充朝饥。
麒麟遇畋夫,乃比麇与麋。
君子负道德,不遇将奚为。
所以鲁中叟,终身竟栖栖。
凤皇无竹实,无以充朝饥。
麒麟遇畋夫,乃比麇与麋。
君子负道德,不遇将奚为。
所以鲁中叟,终身竟栖栖。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祎所作的《杂诗十首》中的第七首。它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对贤士遭遇困境的感慨。首句“凤皇无竹实”象征着凤凰这样的贤德之人缺乏应有的支持或机会,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接下来,“无以充朝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困境,暗示他们难以在社会中找到安身立命之物。
“麒麟遇畋夫,乃比麇与麋”运用麒麟被误认为普通的鹿类的典故,比喻君子被世俗之人误解,地位低下。麒麟象征高贵,而“畋夫”则指猎人,暗示君子被世俗所困,如同被误捕的麒麟。
“君子负道德”指出君子拥有高尚的品德,但如果没有遇到识才之人,他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不遇将奚为”表达出对于君子未遇明主的无奈和质疑,即如果没有遇到赏识者,他们的存在有何意义。
最后两句“所以鲁中叟,终身竟栖栖”以鲁国隐士的典故收尾,表明像鲁国的那位老者一样,君子如果一生不得志,可能会终其一生都处于奔波劳碌的状态,内心不安。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借物抒怀,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忧虑,以及对社会公正的呼唤。
零露一以坠,原野生微凉。
金风转萧索,四壁虫吟螀。
夜长不能寐,揽衣起徬徨。
仰视天宇阔,素月扬辉光。
奄忽浮云驰,肃肃雁南翔。
一啄谅易谋,岂不足稻粱。
穷海累臣书,藉尔远见将。
羽毛尚摧落,怆惶未能忘。
云胡抱孤影,悠悠岐路长。
愿言随阳归,以慰朝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