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春秋翠郁蒸,每来?听籁声澄。
如今拟问陶弘景,似此高楼值几层。
不计春秋翠郁蒸,每来?听籁声澄。
如今拟问陶弘景,似此高楼值几层。
这首诗以“再题桃花寺八景(其三)吟清籁”为题,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充满生机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之美。
首句“不计春秋翠郁蒸”,诗人不拘泥于季节更迭,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四季常青、郁郁葱葱的自然景观上,表达了对大自然永恒生命力的赞美。接着,“每来?听籁声澄”,这里的“?”字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声音,如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或是远处传来的鸟鸣,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强调了环境的纯净与和谐,以及聆听自然之音带来的内心平静。
后两句“如今拟问陶弘景,似此高楼值几层”,诗人借用东晋时期著名的道士陶弘景的故事,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赞叹和思考。这里,诗人似乎在询问,这样的美景与陶弘景所见的仙境相比,是否同样珍贵或更高一层。通过这种巧妙的引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引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
父母怜男女,保爱掌中珠。
亦死手遮面,将衣即覆头。
死朴哭真鬼,连夜不知休。
天明奈何送,埋著棘嵩丘。
耶娘肠寸断,曾祖共悲愁。
独守丘荒界,不知春夏秋冬。
但知坟下睡,万事不能忧。
寒食墓边哭,却被鬼耶由。
玄亮吐清气,神响彻幽笼。
登台发春咏,高兴避希踪。
乘虚感灵觉,鱼山振思童。
摹写天歌梵,冀布法音同。
哀婉故不下,飘扬数仞中。
比丘歌声呗,人畜振心钟。
斯由畅玄句,即感雁游空。
神朝发筌悟,豁尔自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