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想若有属,愿在天故违。
瞢瞢已犹惑,惘惘将告谁?
握表测弦月,魄隐无蚀规。
道路重形相,但訾光明亏。
潜神自贞素,运息通希微。
移兰置他室,不掩风芳菲。
移想若有属,愿在天故违。
瞢瞢已犹惑,惘惘将告谁?
握表测弦月,魄隐无蚀规。
道路重形相,但訾光明亏。
潜神自贞素,运息通希微。
移兰置他室,不掩风芳菲。
这首诗《寓意四章(其二)》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和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与感悟。
首句“移想若有属,愿在天故违”以设问的方式,提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对现实世界的某种不满或挣扎。接着,“瞢瞢已犹惑,惘惘将告谁?”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迷茫与困惑的情绪,似乎在寻求解答却又找不到方向。
“握表测弦月,魄隐无蚀规”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人生的变幻无常,月亮的盈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起落,而“魄隐无蚀规”则表达了对永恒不变的渴望,尽管现实总是充满变化。
“道路重形相,但訾光明亏”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这里的“訾”字,意为批评或指责,诗人似乎在反思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指出人们往往关注事物的缺失而非其本质的光明。
“潜神自贞素,运息通希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自我修养的追求,强调了内在精神世界的纯净与和谐,以及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与顺应。
最后,“移兰置他室,不掩风芳菲”以兰花的转移为例,寓意着改变环境或位置并不意味着失去价值,反而可能让美好更加凸显。这既是对个人命运的乐观态度,也是对生活哲学的一种深刻阐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人生体验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和宇宙规律的深入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观和哲学思考,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