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兄先汝逝,墓木已成围。
仅后三年死,虚同万里归。
情深甘饮恨,心在忍忘机。
我亦吞声者,哀歌未觉非。
哲兄先汝逝,墓木已成围。
仅后三年死,虚同万里归。
情深甘饮恨,心在忍忘机。
我亦吞声者,哀歌未觉非。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哭从兄泰士(其二)》。诗中表达了对亡故兄长的深切哀悼与怀念之情。
首句“哲兄先汝逝,墓木已成围。”点明了兄长早逝的事实,墓木已经生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终结,营造出一种沉痛的氛围。接着,“仅后三年死,虚同万里归。”描述了诗人自己在兄长去世三年后也离世的情景,仿佛两人一同远行,虽然实际并未共同旅行万里,却在精神上达到了某种共鸣。
“情深甘饮恨,心在忍忘机。”这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兄长深厚的情感,即使心中充满遗憾,也愿意承受这份痛苦,因为这是对兄长深深的爱与怀念。同时,诗人强调了自己不会忘记兄长,即使在情感上有所克制,但内心深处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
最后一句“我亦吞声者,哀歌未觉非。”表达了诗人即便在哀悼兄长时无法发出声音,但内心的哀歌却从未停止。这句话既是对兄长的深切怀念,也是对自己情感表达方式的一种自我安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亡故兄长的哀思与怀念,以及对生命、亲情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昔人有言生处乐,东山何劝人行脚。
殊方异域走苦辛,峻岭重关多险恶。
东山往昔被赚来,故就于今拔本著。
问渠端的何处生,一言解却通身缚。
秦溪青田十日程,自彼到此小行脚。
念来三见枫叶丹,依然又带天平错。
问渠去矣再来无,游客虽好家山乐。
我亦无家可得归,去去善为山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