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秦谁谓远,烽火自相通。
消息雌雄国,关防百二同。
流光下沧海,飞焰避惊鸿。
不及承平日,空悲垂白翁。
齐秦谁谓远,烽火自相通。
消息雌雄国,关防百二同。
流光下沧海,飞焰避惊鸿。
不及承平日,空悲垂白翁。
这首诗《烽火》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烽火”这一意象,描绘了边疆战事的紧张与激烈,以及战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首句“齐秦谁谓远,烽火自相通”,以“齐秦”象征两个国家或地区,虽相隔遥远,但烽火传递迅速,犹如连接两地的纽带,形象地展现了古代军事通信的高效与直接。
“消息雌雄国,关防百二同”进一步说明了烽火不仅用于军事警报,也是传递战略情报的重要手段。无论雌雄两国,只要烽火一燃,便能即时互通消息,共同应对威胁,体现了古代战争中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流光下沧海,飞焰避惊鸿”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烽火的光芒比作穿越沧海的光芒,飞舞的火焰则如同躲避惊鸿的鸟儿,生动描绘了烽火在夜空中闪烁的情景,既壮观又充满紧张感。
最后,“不及承平日,空悲垂白翁”表达了对和平岁月的怀念和对战争给老年人带来的痛苦的同情。在没有烽火连天的和平年代,人们可以安享天伦之乐,而如今战火纷飞,即使是年迈的老人也无法幸免于战争的阴影,只能徒增哀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烽火的描绘,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无奈,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受害者深切的同情。
房陵为州乱山锁,雅宜著此衰病身。
勿云蕞尔曹郐下,舞袖莫回脚不伸。
土风疏鬯北通魏,语音劲正西带秦。
入箸卧沙惯割鲜,溜匙云子免荐陈。
发轫淮乡此般礴,两地颇复同真纯。
出处径付无何有,泊乎无营道自亲。
损欲骤觉静胜热,休心宁作艮列夤。
声名藉甚梁夫子,相与一笑寂寞滨。
胸次但有云梦泽,衣上不留京洛尘。
宾友固应消鄙吝,妻孥亦解忘贱贫。
衮衮新篇警衰朽,清渊晓吹转漪沦。
顾惭陆沈俗吏行,长须叩户何妨频。
世儒难得诗造妙,汝曹但诧钱通神。
甓社它年访遗老,为君蝇头编旧草。
应事如应敌,收功端有素。
诗乃随景迁,预计几胶柱。
鼓吹月明秋,当时亦佳句。
见卵求时夜,竟为阴云妒。
想像蕲为工,故智那用据。
向来东游意,梦境骚人赋。
出郭带月行,过山冲雪去。
风力马欲却,寒气鸟不度。
旧拟忽新偶,自笑邯郸步。
与世甘数奇,失意资一悟。
覆却从万方,翛然随所遇。
吟情形前影,尘事风外絮。
雨来不后晴不迟,今晴昔雨皆可诗。
自怜老去才易尽,平日尚有黄绢辞。
挑灯初听鼕鼕鼓,南风收尽檐间雨。
麦根既润燥乃宜,此事时传老农语。
人家屋脊黄云中,南村北村欢笑同。
定知老子喜欲舞,鼎来骚客争奏功。
诗人例穷天肯恤,浩然不逢李贺疾。
宿习缠结我未脱,前身永思今次律。
君亦妙巧戕其天,低摧与我皆可怜。
此篇严密更开托,却须编入襄阳乐。
生世诗作癖,颇坐艰局病。
当前成风手,每来难塞请。
后身习凿齿,名俪乃公盛。
新诗再出奇,后出尤雅正。
高吟步芳园,灵籁想随应。
荆户厌卢罗,陈势无前劲。
鍧隐度九轨,眇睨秋蛇径。
狐兔新窜伏,愿前王公乘。
我学但宋璞,多惭楚珩映。
才与年貌衰,不拟拂晨镜。
妙句骈魁杰,曩见绝夸竞。
居然大小巫,讵容耻受命。
目窥曹刘墙,日有韶濩听。
古今尚论间,未遽优劣订。
此意客未知,太简效规警。
平生孔文举,敢替此心敬。
生世能忘尘外趣,官居定作车中妇。
男儿胸次万斛宽,不著尘埃著诗酒。
虎头起秀屹双高,层城更是干青霄。
使君领客凌缥缈,天风飒飒摇旌旄。
吴峤鲁山青未了,眇视平淮衣带绕。
艳歌浓笑碧云深,声下人间却惊鸟。
不妨卷障下烟霏,翠袖红妆旋打围。
杯行飞瀑乱歌吹,蜚雾暗香俱在衣。
诗翁得兴飞綵笔,铜丸脱手初无迹。
酒酣登车接离倒,马上梁州霜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