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几学痴坐,吾炊何以晨。
了知诗自好,不与甑相闻。
苍苍本空空,呜呼谁使然。
瓯窭知满篝,稍喜斗斛仁。
而我亦齐民,不贪后世贤。
腹无一寸温,百忧镇烧煎。
岿然一破灶,寒虫欲无年。
更欲辨名字,蟋蟀螽斯间。
书生谨守书,放步防疾颠。
虾蟆缘青冥,孤光恣吞吐。
于菟无角翼,为天守门户。
持此感物化,尧舜万万古。
冰蚕不知寒,蓼虫不知苦。
未知了身口,甘煖复几许。
高高化人台,下视多劫灰。
我欲轰雷车,老天怒不开。
死语无出路,六经圣所裁。
惟应蒯缑剑,日夕同归来。
乌几学痴坐,吾炊何以晨。
了知诗自好,不与甑相闻。
苍苍本空空,呜呼谁使然。
瓯窭知满篝,稍喜斗斛仁。
而我亦齐民,不贪后世贤。
腹无一寸温,百忧镇烧煎。
岿然一破灶,寒虫欲无年。
更欲辨名字,蟋蟀螽斯间。
书生谨守书,放步防疾颠。
虾蟆缘青冥,孤光恣吞吐。
于菟无角翼,为天守门户。
持此感物化,尧舜万万古。
冰蚕不知寒,蓼虫不知苦。
未知了身口,甘煖复几许。
高高化人台,下视多劫灰。
我欲轰雷车,老天怒不开。
死语无出路,六经圣所裁。
惟应蒯缑剑,日夕同归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敖陶孙的《前感兴一首》,他以日常生活的琐事和自然景象为引子,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首句“乌几学痴坐”描绘出诗人独自静坐的情景,暗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接下来,“吾炊何以晨”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人感慨诗歌虽好,却无法改变现实生活的困顿,“了知诗自好,不与甑相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他感叹世界本为空虚,“苍苍本空空”,又感叹造物弄人,“呜呼谁使然”。在物质贫乏中,诗人仍能发现点滴满足,“瓯窭知满篝,稍喜斗斛仁”。
诗人自谦为平凡百姓,无意追求后世名声,“而我亦齐民,不贪后世贤”,并承认自己生活艰辛,“腹无一寸温,百忧镇烧煎”。他以“岿然一破灶”象征自己的境遇,表达对寒冷和困境的无奈。诗人进一步借自然界的生物来寓意人生,“更欲辨名字,蟋蟀螽斯间”,暗示自己坚守读书,但又深知人生如梦。
最后,诗人将自己比作“虾蟆”和“于菟”,象征默默无闻但仍坚守职责的人,感叹只有“高高化人台”才能超越世俗,俯瞰历史长河。“冰蚕不知寒,蓼虫不知苦”则揭示了无知无觉的生命状态,引发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诗人以“死语无出路,六经圣所裁”表达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由思想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朴素,寓言丰富,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和自然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