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
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
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清。
入台知价重,著匣恐尘生。
守黑还全器,临池早著名。
春闱携就处,军幕载将行。
不独雄文阵,兼能助笔耕。
莫嫌涓滴润,深染古今情。
洗处无瑕玷,添时识满盈。
兰亭如见用,敲戛有金声。
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
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
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清。
入台知价重,著匣恐尘生。
守黑还全器,临池早著名。
春闱携就处,军幕载将行。
不独雄文阵,兼能助笔耕。
莫嫌涓滴润,深染古今情。
洗处无瑕玷,添时识满盈。
兰亭如见用,敲戛有金声。
这首诗描绘了瓦砚的制作过程和其文化价值,充满了对物质劳动和书写工具的赞美。开篇“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表明瓦砚来自遥远的地方,其精湛工艺源自古代的郢地匠人。“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则形象地描述了从山中开采原料并雕琢成型的过程,其中“青霭”和“紫花”指的是瓦砚上自然形成的美丽纹理。
接下来的“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清”描绘了书家使用瓦砚蘸水染墨的情景,其中“松香”暗示着书房内的雅致气氛,而“藻句清”则表明通过瓦砚蘸取的墨汁清澈纯净。
“入台知价重,著匣恐尘生”显示了对这件工艺品价值的认识以及保存它的谨慎态度。诗人担心将其置于匣中后可能积累尘土而失去光泽,因此强调了保护和珍视。
“守黑还全器,临池早著名”则表达了书家对使用瓦砚保持原始状态的重视,以及通过长时间使用而逐渐成就其声誉。诗中的“军幕载将行”可能暗示着书写工具在古代军事行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最后,诗人赞扬了瓦砚不仅是文人的重要伴侣,也能辅助农耕的劳作。“莫嫌涓滴润,深染古今情”表明即便是细小如水滴的润泽也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而“洗处无瑕玷,添时识满盈”则强调了经历时间洗礼后的瓦砚变得更加完美和珍贵。
整首诗通过对瓦砚制作工艺、使用场景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的描写,展现了古人对于物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徐夤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我闻于使君,种杏碧山下。
它山岂无丹杏花,不及家山种来者。
高堂中有白发亲,看花酌酒娱青春。
儿今去家二千里,作官只饮三衢水。
三衢水,清涟漪。
年年杏花开满枝,点缀五色斑斓衣。
阿翁袖有金光草,令人服之颜色好。
别墅春风日日来,花落花开长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