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云钩二府,终未到头听。
密勿多中赤,淹留了汗青。
谗能离主眷,史果有天刑。
太息崇儒世,申公不在廷。
虽云钩二府,终未到头听。
密勿多中赤,淹留了汗青。
谗能离主眷,史果有天刑。
太息崇儒世,申公不在廷。
这是一首充满政治隐喻和个人情感的诗歌。开篇“虽云钩二府,终未到头听”表现了作者对某种权力或消息传达的无奈和渴望,但却始终无法亲耳听到。这可能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一种委婉批评,表明信息被严格控制,而作为知识分子或官员的诗人,对此感到无比苦恼。
接下来的“密勿多中赤,淹留了汗青”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似乎是在描述一场紧急或危机的情况,但具体是什么事件并不明确。这可能是诗人对某种灾难或危险的隐喻,或者是对个人处境的一种写照。
“谗能离主眷,史果有天刑”则直接指向了朝政中的奸臣和不公正的法律。这里的“谗能离主眷”暗示着权谋之人离间君臣关系,而“史果有天刑”则表明历史上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最终受到惩罚。这两句充满了对正义与公理的渴望。
最后,“太息崇儒世,申公不在廷”中诗人发出深深的叹息,对先贤后进的儒家文化表示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失去的时代和人物的遗憾。这里的“申公”可能是指某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其不在朝廷,意味着正直之士的缺席。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忧虑,以及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它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在面对权力斗争和社会变革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
南徐非古徐,或云古徐州。
乡来徐州牧,亦有大耳刘。
手携紫髯生,分踞很石筹。
不知何所筹,楚醪相献酬。
石无一日转,名有千年留。
石很不足道,人很宁弗瘳。
君掾南徐官,盍为南徐谋。
诚开金石坚,德举毫忽輶。
鄙薄久自化,强矫终当柔。
平反惟厥中,此外吾何求。
君家老卿月,威惠半九畴。
悠然豁斯道,付与诸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