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俗相传蜥蜴空,岂因希宠日当熊。
翻疑飞燕多相妒,故遣长门捕守宫。
遗俗相传蜥蜴空,岂因希宠日当熊。
翻疑飞燕多相妒,故遣长门捕守宫。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的杂乱景象,通过“遗俗”、“蜥蜴”、“飞燕”、“长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历史与现实交织、自然与人事相融的意境。
“遗俗相传蜥蜴空”,开篇即以“蜥蜴”这一端午节传统习俗的象征,暗示了节日习俗的空洞与流逝,引人深思。接着,“岂因希宠日当熊”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端午节的某些仪式比作追求权势的行为,暗含对传统习俗中功利色彩的批判。
“翻疑飞燕多相妒,故遣长门捕守宫”,这两句则通过“飞燕”和“长门”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飞燕常被用来比喻轻盈、自由的女子,这里可能暗指那些渴望自由、不受束缚的女性形象;而长门则是汉武帝时期陈皇后居住的地方,此处或借指被边缘化、失去权力地位的女性。通过“飞燕”与“长门”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女性命运不公的感慨,以及对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探讨了传统习俗、性别角色与社会地位等多重议题,展现了明代文人的深刻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世谓仙易得,汉武吾所知。
终老坐迷妄,海上求安期。
世谓仙难得,二王等儿嬉。
安期自来顾,一笑相与归。
难易讵能诘,惝恍谁复窥。
千古赤松事,话者君勿疑。
凌遐与倒景,物外非无之。
要须功行满,乃可超尘泥。
无怀轻诞心,鹤鹿浪欲骑。
安期寄语谓世人,初平不是牧羊儿。
高槐记得绿阴垂,见公承诏趋丹墀。
今兹疏梅弄香粉,公坐鲠切还栖迟。
甘辞软暖定速售,此独难使壮者为。
苦言瞑眩上所急,出林之木风摧之。
嗟吁世路每如此,我常感激横涕洟。
贾生妙论逮伊管,绛灌之属犹可移。
长孺忠言岂真戆,其如御史能饰非。
到头至始天所惜,未肯容易登皋夔。
且今投置在闲散,药伤补败终见思。
公还故乡扫一室,古书名画四壁围。
宾客相过具杯酒,一笑万事荣辱齐。
虽然公岂忘世者,终念后稷由己饥。
吾皇尝胆愈思治,宣室赐对行可期。
当有今时张万福,欢呼再拜迎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