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阴如许,容易添愁绪。
一两三番花外雨,弹指春归何处。
昨宵一枕春酲,分明重见倾城。
惊破晓窗残梦,从今不听莺声。
绿阴如许,容易添愁绪。
一两三番花外雨,弹指春归何处。
昨宵一枕春酲,分明重见倾城。
惊破晓窗残梦,从今不听莺声。
这首《清平乐五首(其一)》由清代诗人史承谦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哀愁与别离之感。
首句“绿阴如许”,以“绿阴”为背景,营造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然而“如许”二字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忧郁情绪,为全诗定下了哀愁的基调。接下来的“容易添愁绪”,直接点明了这种情绪的来源——春日的美好与短暂,容易引发人的愁思。
“一两三番花外雨,弹指春归何处。”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愁绪的主题。春雨绵绵,花开花落,时光匆匆,春日似乎在不经意间悄然离去,留下的是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无奈和惋惜。“弹指春归何处”,形象地表达了时间流逝之快,以及对春日消逝的追忆与追寻。
“昨宵一枕春酲,分明重见倾城。”这里运用了梦境的意象,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与向往,比作一场醉后的梦境。在梦中,诗人仿佛再次遇见了倾国倾城的佳人,这既是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怀念,也是对无法挽回的时光的深深感慨。
最后,“惊破晓窗残梦,从今不听莺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从今以后,即使再听到黄莺的啼鸣,也无法唤回那已逝去的春日时光,流露出一种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不舍与遗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春日美景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栗里春深,羡柳浪、层层如涨。
更喜得、敝庐容膝,南窗无恙。
独酌好谋形影共,高眠也自羲皇上。
顾床头、藤笠与椰瓢,幽人饷。清溪侧,看鱼漾。
远村外,听樵唱。况桃花堪饭,松花堪酿。
自课织帘还有手,便从荷蓧非无杖。
算吾生、约略可描摹,山居状。
歧路悠悠,看几载、软红如簇。
算何似、一邱一壑,纡青拖绿。
脱却尘衫乌纳在,推开瓦枕黄梁熟。
只而今、立地便抽身,原非速。甚不必,离骚读。
大无谓,秋风哭。但一周虎落,三间茅屋。
却署休休名目好,试歌纂纂儿能续。
也胜如、侧足走羊肠,邛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