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除延月魄,空庭零露滋。
西风猎黄叶,萧萧辞故枝。
前日秀春阳,讵知彫落时。
反侧孤衾裯,早寒先自知。
藁砧山上山,刀头杳无期。
无乃逐新欢,巧画双蛾眉。
妾心南山石,生死竟不移。
四除延月魄,空庭零露滋。
西风猎黄叶,萧萧辞故枝。
前日秀春阳,讵知彫落时。
反侧孤衾裯,早寒先自知。
藁砧山上山,刀头杳无期。
无乃逐新欢,巧画双蛾眉。
妾心南山石,生死竟不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新的《杂兴》第三首,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未来无常的忧虑。诗中运用了多种意象来描绘秋天的景色,如“四除延月魄”、“西风猎黄叶”等,营造出一片萧瑟凄清之气。
“空庭零露滋”表明庭院里露珠满地,既有秋夜湿凉的感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前日秀春阳,讵知彫落时”则是对春光易逝的一种感慨,人们往往在春去秋来之际才意识到时间的宝贵。
“反侧孤衾裯,早寒先自知”中,“孤衾裯”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寒冷,而“早寒先自知”则显示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敏感和对未来变化的预感。
“藁砧山上山,刀头杳无期”中的“藁砧山”可能是虚构的地名,整句表达了一种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哲理。这里的“刀头杳”形象强烈,暗示了时间对人的威胁和无情。
至于“无乃逐新欢,巧画双蛾眉”,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追求新的爱情或美好的幻想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但这种做法往往是短暂且不真实的,因为“妾心南山石,生死竟不移”显示了诗人对某种坚定信念的坚守,这种信念像南山之石一样坚不可摧,不因外界的变化而动摇。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以及个人坚守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