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膝众孙侍,独蒙恩遇多。
分明及今日,扬觐应如何。
近地无乾土,流阴叹逝波。
羹墙晨夕里,三十六年过。
绕膝众孙侍,独蒙恩遇多。
分明及今日,扬觐应如何。
近地无乾土,流阴叹逝波。
羹墙晨夕里,三十六年过。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恭谒景陵》。诗中描绘了皇帝在景陵前,与众多子孙一同侍奉的情景,表达了对先祖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家族传承的感慨。
首句“绕膝众孙侍”,描绘了一幅皇帝被众多子孙围绕,恭敬侍奉的画面,体现了皇家的威严与家族的和谐。接着,“独蒙恩遇多”一句,既是对先祖恩德的感激,也暗含了对自身地位的自豪感。接下来的“分明及今日,扬觐应如何”,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思考,即在今日如此隆重的场合下,面对先祖的灵位,作为后人的皇帝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敬意和追思。
“近地无乾土,流阴叹逝波”两句,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生命无常的感慨。“近地无乾土”可能象征着皇帝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先祖遗泽的深深怀念。“流阴叹逝波”则直接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最后,“羹墙晨夕里,三十六年过”两句,将皇帝在景陵前的日常仪式与时间的流逝联系起来,强调了这种仪式对于皇帝来说已经持续了三十六年,既是对家族传统和文化传承的肯定,也是对时间流转、岁月更迭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皇帝对家族历史的珍视、对先祖的崇敬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是一首富有深意的皇家颂歌。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
健儿徒幽土,新鬼哭台城。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客里有所过,归来知路难。
开门野鼠走,散帙壁鱼乾。
洗杓开新酝,低头拭小盘。
凭谁给曲蘖,细酌老江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