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破征人梦,清宵一派砧。
水揉临别泪,石抱望夫心。
轻重和愁听,寒温用意深。
玉纤无气力,渐渐不成音。
捣破征人梦,清宵一派砧。
水揉临别泪,石抱望夫心。
轻重和愁听,寒温用意深。
玉纤无气力,渐渐不成音。
这首诗以“捣衣声”为切入点,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深沉而细腻的艺术氛围。诗人通过“捣破征人梦”这一句,直接点明了捣衣声对远离家乡、在外征战之人的影响,仿佛那清冷的夜晚,捣衣的声响打破了他们的梦境,勾起了他们对家的思念。
接下来,“清宵一派砧”描绘了捣衣声在静谧的夜晚响起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孤寂而又深情的氛围。捣衣声如同流水一般,潺潺不绝,它不仅揉合了临别时的眼泪,也仿佛是石头间对望的夫妻之心,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
“轻重和愁听,寒温用意深”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捣衣声的轻重与寒暖,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变化,更是情感的投射。它承载着思乡之情,蕴含着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挂念,每一声都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离别之苦的深刻理解。
最后,“玉纤无气力,渐渐不成音”以捣衣人的形象收尾,将情感推向高潮。随着捣衣动作的逐渐无力,捣衣声也渐渐消失,这不仅是体力的衰竭,更是情感的疲惫。这一细节处理得极为细腻,既表现了捣衣人的辛劳,也暗示了思乡之情的难以言表,最终只能化为无声的泪水。
整首诗通过对捣衣声的细腻描绘,成功地传达了离别之痛、思乡之情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
玉枝横斜照清空,纤手撚香□□公。
水部无人广平去,后来我辈犹情钟。
谁喷昭华送愁绝,叫云三弄怨斜月。
径须踏雪问前村,莫待马蹄如踣铁。
春风压尽百花桥,尊前仍有董娇娆。
惜无楚客歌成雪,空有萧郎眼似刀。
官居故偪仄,北窗谁所开。
胡床憩午暑,帘影久徘徊。
高槐忽低昂,知有好风来。
须臾堕几席,篆香小飞灰。
病翁亦披襟,月露装奇怀。
垄头暴背耘,永昼妇子偕。
不辞梦山裂,田水如泼醅。
去年岂堪说,稻根已浮埃。
使君坐侯宅,窗间即凉台。
何敢诉苦热,洒然助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