拽宦鞭奴蔑贵权,当时风骨愯衣冠。
及为御史声名减,岂是官高便欲安。
拽宦鞭奴蔑贵权,当时风骨愯衣冠。
及为御史声名减,岂是官高便欲安。
这首诗通过对比李朝隐在不同职位时的形象与声望,展现了其人格的复杂性与社会地位对个人声誉的影响。
首句“拽宦鞭奴蔑贵权”描绘了李朝隐初入仕途时的傲骨形象,他不畏权贵,敢于鞭打奴仆,显示了其清正刚直的性格。这里的“拽宦”可能指其初入官场,“鞭奴”则体现了他对不公的反抗,而“蔑贵权”则强调了他不屈服于权势的态度。
次句“当时风骨愯衣冠”进一步描述了李朝隐在官场初期的风采,他的风骨让当时的士大夫们为之动容,表明了他的形象和行为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第三句“及为御史声名减”转折,指出当李朝隐升任御史这一更高职位后,其声名似乎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御史这一职务往往需要更多地参与政治斗争,而在这一过程中,李朝隐的某些行为或决策受到了质疑,导致其声誉受损。
最后一句“岂是官高便欲安”提出了疑问,暗示了声名下降的原因可能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而可能在于个人的行为选择或处理事务的方式。这句话表达了对李朝隐在高位时行为的反思,以及对个人品德在不同职位下保持一致性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李朝隐不同阶段形象的对比,探讨了个人品格、社会地位与公众评价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权力面前保持独立人格的重要性。
晚凉可爱,是黄昏人静,风生蘋叶。
谁作秋声穿细柳,初听寒蝉凄切。
旋采芙蓉,重熏沈水,暗里香交彻。
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
老来应免多情,还因风景好,愁肠重结。
可惜良宵人不见,角枕兰衾虚设。
宛转无眠,起来闲步,露草时明灭。
银河西去,画楼残角呜咽。
风行水上初如织,任使荡云高沃日。
屏翳歇去冯夷归,本体湛然无损益。
风本无形不可画,遇水方能显其质。
画工画水不画风,水外见风称妙笔。
清泉道人乃了此,笔下渊源心自得。
斜斜一字浅可揭,渺渺横滩晚尤急。
规模上继蜀两孙,妙处直度吴诸戚。
老夫老矣不观澜,但爱漪涟才咫尺。
面墙注目风萧萧,渔浦西兴待晚潮。
纵贫那肯拆波涛,还渠并州快剪刀。
端居倦来往,春去谁与娱。
眷眷斗升米,翛翛东南都。
薄暮喜穿屐,同游又吾徒。
念昔始经此,污邪祝满车。
及今几何日,立苗还欲疏。
怀新舞翠剡,生意蔚以舒。
吾生将安之,土偶之与俱。
清夜梦乡曲,未觉田园芜。
他时招子归,把锄春雨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