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金气撼山林,响应天机捷似砧。
随处西风能触物,当空明月独知音。
乍凉不寐偏盈耳,静夜长鸣杂鼓琴。
应是蓐收嫌寂寞,做成商调答清吟。
忽然金气撼山林,响应天机捷似砧。
随处西风能触物,当空明月独知音。
乍凉不寐偏盈耳,静夜长鸣杂鼓琴。
应是蓐收嫌寂寞,做成商调答清吟。
这首明代诗人陶安的《次韵秋声》描绘了秋天到来时自然界的生动景象。首句“忽然金气撼山林”以“金气”象征秋意浓厚,仿佛金色的气息震撼了整个山林,展现了秋风的力度和气势。"响应天机捷似砧"进一步比喻秋风吹过的声音如同急促的捣衣砧声,呼应着天地间的自然节奏。
接下来,“随处西风能触物”写出了秋风无处不在,轻轻触碰万物,带来凉意。"当空明月独知音"则借明亮的秋月,暗示只有月亮能理解这秋声的深意,增添了孤独而宁静的氛围。
“乍凉不寐偏盈耳”描绘了秋夜的凉意让人难以入睡,而那秋声更是清晰入耳。"静夜长鸣杂鼓琴"将秋风与鼓琴声相融,形象地表现出秋声的悠扬和深远。
最后两句“应是蓐收嫌寂寞,做成商调答清吟”,点出秋声的来源——秋神蓐收,他因感受到季节的寂寥,特意奏响了悲凉的商调,与诗人的清吟相应和,表达了诗人对秋声的独特感受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细腻地描绘了秋天的韵味和诗人的心境。
经术传家擅代名,著书满屋见高情。
楚王争事浮丘伯,汉主方求老伏生。
干仞云门青壁峻,一陂秋水玉琴鸣。
昆丘台上虹垂月,髣髴蓬山在大瀛。
不见故人今十年,异乡相遇重堪怜。
山瓢夜滴梅花雪,土屋寒销榾柮烟。
作恶中年为此别,交情今日几人全。
多君高谊频兴感,回首明朝定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