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为学苦多歧,一寸灵台尚可持。
肯向二三频致察,何须五十始知非。
行藏莫昧乘机速,仁义无妨见效迟。
静里工夫难著力,尽教动处与防微。
生平为学苦多歧,一寸灵台尚可持。
肯向二三频致察,何须五十始知非。
行藏莫昧乘机速,仁义无妨见效迟。
静里工夫难著力,尽教动处与防微。
这首诗《自警》由明代诗人殷奎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个人修养和人生道路的深刻见解。
首句“生平为学苦多歧”,诗人回顾自己一生的学习经历,感叹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遭遇了众多的歧途和困惑,形象地描绘了求知之路的艰难与复杂。
接着,“一寸灵台尚可持”转而强调了内心的坚守,即使面对诸多诱惑和困难,内心的一寸之地仍能保持清明,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
“肯向二三频致察,何须五十始知非”则进一步阐述了对人生选择的反思。诗人认为,不应等到年岁渐长才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是否正确,而应该在年轻时就勇于质疑和修正,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遗憾。
“行藏莫昧乘机速,仁义无妨见效迟”表达了对行动与道德的平衡考量。在追求目标时,应把握时机,但同时也要坚守仁义之道,即使效果显现得较慢,也不应放弃原则。
最后,“静里工夫难著力,尽教动处与防微”提醒人们,在宁静中修炼心性不易,但在行动中更需警惕小错的积累,强调了无论是在内省还是外在行动上,都应保持警觉和谨慎。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深刻的哲理和朴实的语言,探讨了个人修养、人生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反思、修正和完善自己。
晨兴抹两屦,为口见驱迫。
课童督秋刈,野穫夜彭魄。
田翁适过予,褴缕黑而瘠。
具言土力贫,年登苦艰阨。
一饭不自期,未议了称责。
昨者耆长来,名复挂欠籍。
截绢入官输,官怒边幅窄。
抛掷下堂阶,退字印文赤。
卖牛重买丝,篝灯不停息。
明当扣东邻,假牛下牟麦。
久贫少人情,恐复不见借。
既去重感伤,行行犹欠息。
我归不能眠,草根鸣蟋蟀。
久住西湖梦亦佳,鹭朋鸥侣自烟沙。
江行枫叶几何里,春到梅梢次第花。
尽有好山容对榻,却因吾子转思家。
青灯书册夜深雨,莫为乘鸾学画鸦。